>长,它绝不是某一个人的专利。任何一种思想都可能被时代赋予新的内涵,我们不必过分囿于传统。而且,即便对于传统哲学精髓的理解,也不能简单草率,我们的理解未必准确。
您瞧,现在就有人急着跳出来要为“天人合一”理论来个“正本清源”了。不知您有没有感觉到,这种口气似乎大了一点,好像出自一代圣贤或宗师之口。谁有资格为传统文化精髓“正本清源”?
“天”和“人”,作为出现最早、历时最久的一对哲学范畴,“兼容并包”了不同时代、不同学派的思想内涵。它时刻都是发展演变着的,从来就不曾定格于某一个时代。
从人类诞生之日起,“天”与“人”的关系就成了人类需要永恒面对的命题。根据文献记载,我们的祖先起码在商周时代就开始了对天人关系的探讨和阐发,注重人与天、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先秦经典对“天人合一”思想也多有阐述,虽然没有明示这四个字,但思想实质是相通的。
因此不能认为“天人合一”是西汉董仲舒的发现或发明,而且董仲舒同样未明确提出这四个字。由于“天”“人”之术是个永恒命题,人们对两者关系的认识是不断加深的,就像对于大自然的认识也会不断加深一样。所以后世不断有新的思想融入其中,是再正常也不过的。董仲舒也不过是其中之一,后世还有西晋的张载、北宋的邵雍和程颢等等,也都补充发展过这一理论。这还仅限于“官方”的,民间的此类哲学思想只不过已经散佚了。可见,“天人合一”得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不能简单地归功于某一个人。我们不可厚古薄今,刻舟求剑,不可扼杀后世创新,否定或限制事物的新发展。
正是由于“天人合一”理论的源远流长和兼容并包,它囊括了太多复杂甚至对立的内容,并不是某一个人的思想就能概括和代表的,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比如“天尊地卑”之说就是一种糟粕,但董仲舒等人的封建思想绝不是“天人合一”理论的全部,更不是什么“正宗原装”。
“天”和“人”的概念不能等同于自然与人类,但是也包含了这一层意思。关于人类如何对待大自然的学说,就有庄子的“顺天说”即顺应自然,荀子的“制天说”即改造自然,《周易》的“调谐说”即天人合一。可见先秦经典的博大精深,远非一个后世的董仲舒可比。怎能将“天人合一”理论之大成记在董的头上呢?
自从西方“戡天论”即战胜自然的思想传入中国,国人就为颇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千年前的荀子学说甚感自豪,从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