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地表现出了冰心“这一个”。那就是:有一种互相矛盾的心理,常常困扰着大学时代的冰心——使她在歌颂快乐的时候,也不曾忘记了忧愁;在歌唱幻想的时候,也不曾忘记了失望。这种互相矛盾的心理,逐渐地形成了冰心许多断断续续的思想和观念,于是它们便象深深的流泉一样,从冰心那颗聪慧的头脑里,潺潺地流向她那清秀的笔端。
十分了解冰心的茅盾先生分析得好:
冰心女士把社会现象看得非常单纯,她以为人事纷纭无非是两根线交织而成;这两根线便是“爱”和“憎”。她以为“爱”或“憎”二者之间必有一者是人生的指针。她这思想,完全是“唯心论”的立场。可是产生了她这样单纯的社会观的,却不是“心”,而是“境”。因为她在家庭生活小范围里看到了“爱”,而在社会生活这大范围里却看见了“憎”。于是就发生了她的社会现象的“二元论”①
……………………
①茅盾:《冰心论》
………………………………………………
第六章留学
美国不是我的国,沙穰不是我的家。
——冰心:《山中杂记》
每一个刚刚获得了大学毕业证书的姑娘,大概都会经历一种心花怒放的心境,何况是在二十年代初期,女大学毕业生犹如凤毛麟角的时候呢。所以,当1923年的初夏,二十三岁的冰心,以优异的学习成绩,从燕京大学本科毕业,并得到了金钥匙——“斐托斐”名誉学位——的奖赏的时候,她的心情是非常快乐的。
尤其令她高兴的是,几乎就在同时,她又得到了燕京女大的姐妹学校——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的奖学金。这在她的同时代人中,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所以,她在大学本科毕业之后,立即准备东渡太平洋,到大洋彼岸去继续求学。
离国之前不久,年轻的女作家刚刚开始在《晨报副镌》的《儿童世界》栏里,发表她的《寄小读者》通讯。这一组优美的、独具风格的散文,后来成了冰心最主要的代表作,流传久远,名震遐迩。这是年轻的冰心当时不曾预料到的。她在这一年的7月25日写的《通讯一》里,郑重地向她的小读者们宣告:“小朋友,我要走到很远的地方去。我十分的喜欢有这次的远行,因为或者可以从旅行中多得些材料,以后的通讯里,能告诉你们些略为新奇的事情。——我去的地方,是在地球的那一边。”同时,她也恳请自己的小读者,能够想念着她:“我走了——要离开父母兄弟,一切亲爱的人。虽然是时期很短,我也已觉得很难过。倘若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