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个人时光,而中国人早上六点就起床,一直到晚上十二点都不休息,意大利人怎么拼得过中国人?所以最后意大利人都离开了,只有中国人留下来了。
每当我听到这种故事,我就觉得全世界都在玩儿,只有中国人在玩儿命。我们为什么总是活得这么苦逼呢?
在上海申办世博会成功的时候,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由头是荷兰也提出过申办的要求,但是荷兰人民坚决反对,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生活很富裕、很悠闲、很好,他们不允许他们的政府干这种会扰乱自己生活的事情,所以荷兰政府就撤销了申办的要求。而我们却欢天喜地地把人家玩剩下的东西捧回家来了。我们的政府一提到这类事情好像永远都那么亢奋,真希望我们快点度过这个暴发户时期。
2、“样板戏”
我在当印刷工的时候,“样板戏”已经绝迹多年了。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南京有一个老戏院开始重放“样板戏”的老电影了,票价是五毛钱一张。我喜出望外,买了四张票看了四场,跟厂里那个吴大麻子一起去看的。
这是“文革”结束之后,电影院第一次上映“样板戏”,当时那个小小的戏院里挤得水泄不通,大多是我们这个年纪的人,还有一些老人、几个戏校的年轻人以及外国人。电影开头,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片头放完就是一副特别正的播音腔在朗诵毛主席语录,电影院里每一个人跟着齐声朗诵,因为大家都背得滚瓜烂熟了。电影开始之后也是全场几百号人不约而同地难以控制地跟着演员一起说台词。这八个“样板戏”在中国整整放了十年!每一部戏里的每一句台词、每一段唱腔,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烂熟于心。我第一场看的就是《红灯记》,李奶奶在念白:“爹好不好?”所有观众在下面一起说:“爹,好!”李奶奶又说:“可是你爹,他不是你的亲爹!”观众又一起接着说:“奶奶,你气糊涂了吧?”这场景把在场的外国人都吓傻了。更夸张的是,除了台词,台下连音效都能跟着一起学,比如《智取威虎山》中“打虎上山”这段里那特别好听的交响乐前奏里那一声马鞭声,什么时候会出现,大家都知道!整部电影就是在观众这样亢奋的氛围里放完的,真是很夸张,很滑稽。
我挺喜欢看“样板戏”的,尤其是《沙家浜》和《红灯记》。我也喜欢老戏,当初谈恋爱的时候,山东省京剧院来南京演出,我还买票带女朋友去看戏。现在影视业太发达了,还是应该有人走进剧场看一点舞台剧的。中国人应该把花在饭桌上的钱匀一点到艺术消费上来。
3、有趣的美国
美国传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