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每一位申请过国外大学的人,想必都有一个非常深切的体会:填写那些形形色色的申请表格,可绝不是一件轻松活儿。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填表多半只是填写一两张纸的表格而已。但是申请美国大学,可不是这个概念。一般每个学校的申请表都是厚厚的一大本。若干所学校的表格堆在一起,可能就是厚厚的一摞。它们沉甸甸地放在眼前,也沉甸甸地压在心里,让你不敢造次、疏忽。要来填写的不仅有一般情况,还有大块的英文文章。于是你紧张思考,忙碌填写,再加东奔西跑,去准备那些层出不穷的附加材料。没有两三个月的时间,休想“搞定”。
如果你同时面临不得不参加的高考,那就更是雪上加霜。“两条战线”同时作战的结果,等到把这一大堆表格填好,寄出去之后,你的感觉肯定像是得了一场大病,瘦了一圈,脱了几层皮。而且过度的劳累,往往会降低你填表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申请的效果。
面对这种情况,还是缩短战线为好。也许,申请大学的数量限制在6家左右,可以明显减轻疲劳程度。如果顾得过来,也可以再多申请几家,但一定要保证申请的质量。毕竟,“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质量高比数量多更重要。这就是“数量适当”的原因。
为什么要“量体裁衣”?
“量体裁衣”的意思是,要尽量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学校。
尽可能准确地判断自己的实际水平很重要。它是留学成功的前提之一。因为高才低报,也许会使你被一个不甚理想的学校录取而懊恼不已。更糟糕的情况是低才高报,手中没有“金刚钻’,却揽了“磁器活儿’,让你的申请归于失败。
要给自己准确定位,实践起来可能很难。但是至少应该把它作为一项战略目标去追求,也就可以减少一些失误。
为什么要“拉开档次”?
这是针对申请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而采取的必要对策。
我们曾经问过不少被国外名牌大学录取的中国学生一个同样的问题:“你的学校看中了你的哪些长处?为什么你会被这所学校录取?”得到的回答几乎都是相同的:“我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录取我!”“只不过是按要求把表填好,寄过去,不知怎么就被录取了!”
我们也见过,有一些看来似乎很不错的学生,申请名校却并没有被录取,而有些看起来不如他们的学生,反而被意外地录取了。美国的一些名牌大学对申请者的取舍,往往要经过招生委员会的集体投票来决定。这些掌握着投票权的“大学把门人”通过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