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字的诗稿。我一直在猜想海子在面对死神的来临时,是怎样一种心情和姿态,也许是这样一幅画面:静静的海子躺在铁轨上,在他的身上是打开的《圣经》,他的心中有天国。远方,火车呼啸而来,一代天才诗人由此走向了另一个世界,一个具有神性色彩的彼岸世界……
在海子的诗歌当中,死亡的阴影和对生命的热爱,极不和谐地交替出现,希望与绝望不断交织纠缠在一起,我甚至不明白海子为什么会选择死亡,因为他的诗作中几乎没有任何对人间绝望到以死抗争的征兆。“死亡”从来都是诗人们一个重要的命题,它对于海子并不具有特殊的意义。比海子更钟情于“死亡”意象的诗人们却没有自杀。考察诗人所表达的全部死亡景象与卧轨的联系,也许只是一种牵强附会,或者是偶然巧合。
后人的种种猜测也无法解释一个天才陨落的真相,我宁愿相信那是神在冥冥中对一个与之感应者的亲切召唤。这是一个典型的穷人的孩子,有着敏感的心和脆弱的神经,他的绝望是否也和四次失败的爱情有关?
就在海子自杀前不久的1月13日,他还写下了那首著名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希望“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他对生命是热爱的,也并不厌倦世俗生活。如果一定要找一个放弃肉体生命的理由,我想海子认定还有一个超验的世界存在,怀着对耶稣的虔诚,他朗诵着《圣经》期待神的驾临和天国的出现。在中国政法大学宿舍里,他在墙上挂了块几近破碎的灰布,声称是太阳。此时的海子已出现严重的精神障碍,他完全置身于幻象之中。
谁能说海子没有抵达那个天国世界?在海子的心目中,那一定是一个和谐的世外桃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他只想看看天国的风景,并期待“春天,十个海子全部复活”。
“从1984年的《亚洲铜》,到1989年3月14日的《春天,十个海子》,我们看到的是诗人一生的热爱和痛惜。对于一切美好事物的眷恋之情,对于生命的世俗和崇高的激动和关怀,所有这些已容不下更多的思想和真理。”(摘自《海子的诗·后记》)
王晓明在悼念胡河清的文章《暮春时节的雷雨》中说:“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生命丧失了信心,如果他从日常生活中感受不到生的乐趣,不能体验到人性和诗意的温暖,纸上的文字是无法挽留他的。”(摘自《刺丛里的求索》,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版)
戈麦
发现我的,是一本书;是不可能的。
飞是不可能的。
居住在一家核桃的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