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们的录取通知书上,也一定不会缺少诸如“优秀”、“实力非凡”、“素质全面”这样的评语。不过眼下,让我浮想联翩的不仅仅是这些评语,而是随后发生的一些事情。
这个“天才”一出现便引起了著名学术打假人士方舟子的注意。因为学界人士都知道,在短短两年内完成8篇SCI论文,不要说对于一个本科生,就是对一个大学教授来说也是了不起的成就。更何况,这位“天才”在学校一没导师、二没实验室,他的办公室就是简陋的学生宿舍……
方舟子在查证了有关资料后指出:这个“天才”的导师就是他的父亲、北京某著名大学物理系的教授。检索到的6篇由这个“天才”署名的SCI论文,通讯作者全是他的父亲。按照学界惯例,学术论文的通讯作者就是“首要研究者”,也就是课题领导人。而“天才”在申请美国的大学时,并没有说明其论文通讯作者就是他父亲。因此方舟子认定其中必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地方”。
对这场争执究竟谁是谁非我兴趣不大,我所关心的是美国大学招生委员会在这个问题上呈现出的愚蠢的失误。
这件事其实并不复杂,只有两种可能的情况,第一种可能是,“天才”的父亲为他亲自捉刀发表论文,使他有足够的研究背景打动美国大学的招生委员会;第二种可能是,他自己写作了这些论文,他确实是天才。
方舟子的思考方法其实已并不复杂,就是对那些惊人的说法、“特异的现象”不轻信,要看是否有确凿的证据,以理性对待之。而美国大学招生委员会的失误就在于,他们对第一种可能性根本就不加质疑,亦不做任何调查———即便是举手之劳的调查,而是草率地认可了第二种可能性,忙不迭地给“天才”送来了录取通知书和高额奖学金。
这件事情提醒我们,美国大学的招生制度存在着显而易见的漏洞。
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写在哈佛等美国大学录取通知书上的“不寻常的优秀素质和综合能力”等等溢美之辞完全有可能是一种常规性的套话。我认为用这些常规性的套话作为证据来断定刘亦婷具有了“不寻常的优秀素质和综合能力”是非常不严肃的态度,是非科学的思维,是容易给读者带来误导的。
可是,我能想像出,刘亦婷的家长在“哈佛”这两个字面前已经丧失了理性。在他们心目中,这张录取通知书堪比皇帝颁发的圣旨。而写在这张录取通知书上的几句溢美之辞便有如圣上的金口玉言,是绝对真理。
可实际上呢,根据我对美国大学招生制度的了解,我认为哈佛大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