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回味良久。
初征好莱坞
成龙的第一部西片是《杀手壕》。《杀手壕》是嘉禾雄心勃勃拓展国际市场的计划的一部分。1979年10月,嘉禾的老板邹文怀,在好莱坞气壮如牛地宣布:嘉禾将投资6000万美元,拍摄6部有国际巨星参演的大制作影片!此时,香港影坛的老牌霸王邵氏电影公司已日薄西山。貌不惊人的邹文怀,如此的口气和气势,震响一时,无人能与之匹敌。
嘉禾不曾食言,它的影片按计划如期开拍。《杀手壕》中不惜重金聘请了好莱坞的大明星荷西法拉·姬丝汀秋贝儿,导演也是好莱坞的罗伯高洛斯。港方则由成龙、赵家宁主演。
准备就绪,进入实拍!成龙突然觉得,在香港拍片多年的他,变得手足无措了。
原来,美国与香港两地,不仅语言不同,文化各异,社会环境大相径庭,就连拍片制度也有天壤之别。香港拍片,先拟定故事大纲,其余现场发挥。在基本内容固定的基础上,再演绎一些具个人色彩的细节。注重灵活、机动,符合中国人的模糊思维。美国人却不。他们注重程序,一切按既定的内容干。规矩一旦拟定,便不可随意变更,打醋的钱绝不能去买酱油,这是美国人习惯的精确思维。在拍片现场,一切按设计好的执行。每日现场的对白、招式都预先设计好,绝不接受现场更改。
第18节:初征好莱坞
作者: 何跃青
这使成龙感到为难与无所适从。
成龙在香港拍片,如鱼得水,大事小事都可以插上手。这儿提个建议,那儿帮点忙,总是闲不住。他能自导、自演,亦得力于这种可以参与的拍片方法。成龙正是香港这种拍片制度下〃演而优则导〃的典型。适应于这种拍片方法,成龙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长处:动作设计新颖,富于变化,并善于就地取材。以此长处,成龙稳胜许多动作出色的演员。成龙曾很有把握地预言,他退出银幕后,最称职的工作就是担任〃动作指导〃。
在美国拍片,他却无法发挥这一长处。电影制作分工精细,人们各司其职。片场按部就班,不需要谁来出谋献策。成龙苦无用武之地。凡此种种,令成龙意识到自己的发展与定位。他不再对美国盲目崇拜或抱有幻想,相反,他踏踏实实以香港为立足点,面向亚洲并口口声声说要当〃亚洲王〃。
后来每当成龙被人问起,为何不向欧美发展?成龙便语出慷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