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与郭的遗孤并授以武艺,十八年后再来嘉兴比武,看谁高谁低。
于是,江南七怪便满世界找郭靖。终于在大漠深处,他们找到了笨小子。
那时的郭靖是多么的可怜。
江南七怪看到了他那呆拙的模样,都不禁怅然若失。
韩小莹是“一声长叹,眼圈儿不禁红了”。
朱聪说:“这孩子资质太差,不是学武的胚子。”
韩宝驹道:“他没有一点儿刚烈之性,我瞧也不成。”
只有南希仁讲了一句:“孩子很好。”
就是这么一个傻乎乎的、可怜巴巴的孩子,最后竟成了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你不能不佩服金庸的笔下功夫。
反观杨康,为荣华富贵及权势功名所累,终于为恶成奸,人所不齿。
在写杨康和郭靖的不同时,金庸采取的其实是很传统的写法。一方面,武侠小说的创作的确是在试图逼近古代的社会,古代社会里,善恶分晓、忠奸毕露,是人们认识生活最直接的方式;另一方面,在传统的说教里,道德总是被强调着的:忠孝仁爱或者礼义廉耻云云,金庸无法不受其影响。
所以,在郭靖和杨康这两个人物身上,是集中了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模式及其价值判断的基本规范与依据的。
不想刻意地把善或恶从人性中孤立出来,再用单纯的道德去一一诠释,这是金庸在创作中后期的觉悟。就事实来说,《射雕英雄传》之前的金庸,还未能在当时的新派武侠小说中脱颖而出,如梁羽生一样,是戴着镣铐跳舞的。
郭靖已算是一记险招了,金庸竟然把他写成了一个平民的孩子,而且是一个到四岁也不会说话的笨孩子,想想以前他书中的主人公吧,神性的味道多浓啊——
陈家洛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国之子,实是当今皇上的胞弟,更兼饱读诗书,文武全才,确是人中俊杰。
袁承志同样身份非凡,名将之后,从小接受的教育大抵也离不开要文武双全,追求的也是出类拔萃,扬名天下。
胡斐父子,都是含冤不欲辩的人,他们努力去争取社会地位,维护自尊,显出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卓然做立,卑视群雄的孤高。
到了郭靖,金庸已把他写成了一个没有文化,没有家世渊源的愚钝的孩子,试图表现出他的“平凡”。但到了最后,他的思想境界和成就却是高不可攀的。
根据心理分析学派的说法,人有三个我——原我、超我、自我。
因为要塑造最标准意义上的“侠”,金庸写郭靖是立足于:侠是第一位的,个性是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