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是蜀王后的族妹(也有人说是一母同胞的亲妹妹)。之所以传这个说法,当然是因为时人对‘传奇’‘话本’非常痴迷,这种一家姐妹分别得到两位君主青睐的剧情,看着就很适合写成话本。
赵祖光是知道蜀王后是谁的,毕竟当初吃下蜀国,一些蜀国的头面人物都是有情报传来的。意识到孟钊娶了播州侯的嫡女之后,赵祖光也想到了那个曾经对高溶春心萌动的播州侯女公子。怎么说呢,颇有种世事无常的感觉,真没有想到当初曾接触过的女子,会成为蜀王妃,最后蜀国又为高溶所终结,她也成了战利品之一。
再然后,赵祖光就没多想这件事了。他又和杨丽华不熟,而且杨丽花进入掖廷之后不久,他就离开洛阳了,更没有余地去关心这种‘琐事’了。
如果‘杨姓女官’真的是蜀王妃的妹妹,会是播州侯府‘七仙女’中的一个,还是播州杨氏中一个平平无奇的女子...更甚者,真的就有那么巧,就是杨宜君?
赵祖光之所以不能确认那就是杨宜君,是因为‘杨姓女官’入宫已经挺久了。以他这表弟对杨宜君的心思,怎么可能如此‘平淡’。虽然赵祖光无法猜测高溶与杨宜君再次重逢会发生什么,但他知道绝对不会是现在这样波澜不兴的样子。
也不是说想要碎嘴八卦,只是赵祖光是真的挺好奇这个‘杨姓女官’的身份的。
一边说话,赵祖光还一边偷偷觑着高溶的脸色。高溶却没有要吊他胃口的意思,只是‘平平淡淡’地打断他:“那是十七娘。”
显然,高溶知道赵祖光最想知道的是什么,也没有磨磨蹭蹭,听他‘废话’的意思。
赵祖光显然惊了,一时甚至因为这个过于意外的消息转不过脑子,愣在了原地。等到回过神来,高溶写的那封旨意已经放在了他面前:“说来,你倒是适合作为正使去宣旨,只是资历有些低了...到时做副使罢。”
赵祖光匆匆一扫旨意,果然看到了‘明《关雎》之风化,美《螽斯》之众多’‘夙著懿称,宜膺茂典’‘宜建长秋,以奉宗庙’之类的字样(注一)...这些都是封后诏书中十分常见的。
高溶觉得他资历不够做正使,也很正常——高溶其实不是在意资历的人,以他们的关系,一般来说用他做正使才是真正的重视!反而是特意挑个宰相、宗室长者,不见得是真的重视。
但这是一般情况,如果事情涉及到杨宜君,高溶考虑她的体面...这似乎也很正常。
然而,这些种种,赵祖光都没法想了,他现在的脑子里已经乱成一锅粥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