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的果然不少,绘声绘色地告诉我们,他也是听孙焕彰讲的,据说最早以前陵墓的四周是青砖围墙,中间是门楼,进了门楼后,就是一条砖铺的通道,直通食殿。食殿是三间青砖瓦房,坐北朝南,像个庙堂,殿堂中间有墓道通入陵墓。那时的建筑老气派了,后来在日俄战争时给扒掉了,他也没见过。
听老牛的描述,似乎这里葬的不是蒙古的那个响铃公主,以蒙古当时的葬制标准,是不可能有这样的规格的。只有明清的陵墓,地上有建筑群,地下有地宫。既然这里地面上有建筑群,看来很有可能是固伦和敬公主的衣冠冢,这才会按照大清的葬制修建陵墓。
我看了看老牛头,笑道:“牛大爷,不知道您老方不方便,能带我们去看看吗?我们想到现场去实勘调研一下。”
老牛头摇着蒲扇看了看我们,撇嘴道:“那破地方有啥好看的,早就是片荒地了。你们要是实在想去,我就领你们去瞅瞅,不过,真没啥可瞅的了。”
出了村东头,便是一片玉米地。老牛头领着我们找到了一条沟沟坎坎的小毛道,穿过几百米的庄稼地后,果然看到了一片荒土包子。
老牛头指了指脚下杂草丛生的土包子,告诉我们,这里就是了。
我们三个都不住地咧嘴,这里哪还有一丁点儿陵墓的样子,俨然就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荒草甸子。黄土朝天,地面上坑坑包包,凹凸不平,随处可见碗口大小的蹄子印。荒草已经没过了脚踝,两亩大小的荒地上竟然连棵像样的古树都看不到了。
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四下转了几圈,除了看到几块青砖断瓦之外,别的什么也没有发现。
老牛头给我们指了指当年食殿还有围墙的大概位置,站在当年大门口的位置上,又给我们说了说当年这里的情况。用手指着后面的山岭告诉我们,那就是“九凤朝阳”的山岭,最早以前这山岭子上的树可多了,后来村子里家家盖房子,也都砍得差不多了,差不多成了秃山了,现在上面的树也都是这几年才种的小树。
连绵起伏的几道山岭差不多连成了一片,倒还真像是一条灵龙,盘在那里,龙口向南,龙身蜿蜒。
我让大牙和柳叶陪着老牛头在这里等等我,我则连跑带颠地爬到了山岭上。翘起脚尖四下看了看,向南望,平川似毯,尽收眼底。朝北看,重峦如涌,万绿无际。日照阔野,紫霭缥缈。不远处一泓碧水,波光粼粼,缓缓流淌,形似一个完美无缺的金盂,还真是一处宝水宝地,忍不住啧啧称叹。
我们也没有多说别的,让柳叶随便拍了几张照片后,把这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