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康熙在这几年早就开始了布置。进行的一系列改革,虽然婧瑶一直认为速度太慢了,但是他可知道,对于统治还未稳的大清来说——虽然撤了三藩,收复了台湾和准噶尔,但是江南可还有“反清复明的义士”呢——这样的作为实在是太冒险了。这件事如果成了,那么百姓安居乐业,大清的稳定统一就不在话下;若是败了,只怕整个大清都要群起而攻之,将他赶回关外去了。
》
》好在他的冒险成功了,先是军事武装,增强了自己手中军队的实力;再是民生,有钱赚谁会不开心?而且,因为宁波开设了通商口岸,他光明正大的派了大批的人马进驻北仑港口以及宁波府,一方面是为了防止洋人弄出什么花样,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肃清江南的反贼。这步棋无疑是成功的,原本因为摊丁入亩、减税、治河、修路等一系列政策就已经有一部分人打消了反清复明的念头,而剩下的那批人马,在长枪、大炮的威力之下,毫无抵抗力,几次交手下来就已经溃不成军。
》
》康熙自认为他已经尽全力完成了自己的职责,甚至现在实现的一切,比他当初在乾清宫柱子上刻下的三件大事更加了不得。他不需要再弄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东西来了,也不需要占着皇帝的位置等着昏聩的老年时期的到来。都说守业更比创业难,他的皇阿玛作为大清入关后第一位皇帝,虽然一开始受到多尔衮的压制,但是后来还算是有所作为,提出满汉一家的政治理念,为后来大清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而他,不是自夸,八岁即位,在位三十年来的政绩,自问是对得起老祖宗了。而在他的改革之后,如何能够保持甚至改进这场空前绝后的改革,就要看胤礽的了。他已经是年近不惑之人了,万事求个稳妥,不会再想着出点新的主意和点子,比不得年轻人了。
》
》没错,他早就有了这个主意,顶多再做十年的皇帝,在位四十年也算是长了,然后退位给胤礽。十年,他相信大清的一切都会变得更好,好多事情也会步入正轨,胤礽那时都该二十多了,接手这样一个大清并不是什么难事。婧瑶虽然没有明说,但是他岂能不知道自己在位六十年,到时候儿子们都大了,皇太子又没了,剩下的兄弟之间能没有斗争?只有他保住太子,早些退位,让太子名正言顺的继位,这样才能留住皇家兄弟之间仅存的那么一些手足之情,也可以让他们好好的辅佐胤礽。况且如今的情况并不算太糟,至少没有人动什么歪心思。而且以胤礽的能力和政治上的敏锐,即便是现在继位也没什么问题。
》
》至于他自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