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家与拍卖行之间的交易桥梁。也负责一些研究院,博物馆,展览厅,大学的材料收集工作。所以,他们会从各地的市场,贩子手上收集这些企业或者单位想要的东西。然后组合,装饰好,再送过去。
现在,钱巍给她安排的工作,就是从这些浩瀚的玉器当中。组装成十套不同时代的玉器展览标本。据说是人大文物修复专业的老教授要的东西。
于是,她埋头进入了鉴定工作当中。花了一上午。全部搞定。
当钱巍过来“巡视”工作的时候。都几乎傻眼了——这小姑娘,已经组合好了十套。而且,东西全是真的。年代也对。
他有点,有点小心脏承受不了:“林,林悦,谁帮你做的?”
“我一个人做的啊。”她觉得很奇怪:“这工作挺简单的,需要人帮忙吗?”
那当然要的!这些玉器,是他从河南,江苏,北京等地的文物贩子手上。批发过来的东西。真的,假的,混合在一起,简直是鱼龙混杂。光是分辨出来。就得花很大功夫。更何况,还要分门别类。断出年代。他们工作室全体员工加工三天也完不成啊!
于是,他问了:“那你,是怎么判别年代的?!”
沈悦觉得这问题很幼稚。但想一想,得了。现代人可能把老祖宗的手艺特点也忘了。于是说开了:“看雕工。不同的年代,玉器的雕工不同。”
商代的琢工,直道多,弯道少;粗线条多,细线条少;阴纹多,阳纹少。穿孔外大里小,出现了所谓的“马蹄眼”。商代玉器上的“双钩线”(并列的阴刻双线条),是玉琢工艺史上的一大成就。也是最好断代的玉器。
周代琢工,线条多与商代相同,但弯线条增多。抛光的手艺,也越来越成熟。
到了春秋战国时,“水沙”(解玉沙)开始被选用,工艺也在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层次性的雕工。技法比商周时更为细致和复杂。
至于汉代,小件玉器的琢工细,大件玉器的琢工粗。其刀法简洁有力,在历史上有“汉八刀”之称。而魏晋南北朝,玉器雕工受佛教影响深厚。
再往后,唐代的玉器雕工布局均匀,细而厚重。宋元的玉器雕工特点是细腻灵巧,小件多,大件少。而且出现了许多花鸟题材的玉器摆件。到了明代,雕工刀法粗犷有力,出现“三层透雕法”,镂雕十分精细,也很容易辨别。
最后是清代。出现了“巧做”(利用巧色等)和镂空、半浮雕等多种琢法。因而富有立体感的各种玉件,层出不穷。而乾隆年间,是中国历史上玉器雕工的鼎盛期……1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