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仗。要想不被欺负,自己要先立起来。你去吵一架,你怎么吵,去县里告状?你有能力去到县里,恐怕连衙门朝哪开你都不知道?
大家卯着劲想建房。他们三十口人,这茅草屋只有三四间,不过靠着旧祠堂。虽然祠堂搬走了,但是屋子的轮廓还在,村长也同意他们可以把这祠堂的地用了,一些剩下的砖瓦和木材也可以用。
大家热火朝天干起来,把他们砍伐的木材搬过来,搬了两天,周林撇撇嘴,“这木材都是用来烧火的,怎么能建房子?”
但是周大福还是要他们去搬回来,他板着脸,“既然村长说这是村民给我们建房子用的,那就是。”周郡和周立对视一眼,明白了周大伯的意思。管他能不能建房子,先下手占住要紧。也省了自己去砍柴,也给他们村民吃下定心丸。毕竟收了木材,以后可不能说他们没给建房没出力。
果然木材搬来后,有就两个大娘提着菜篮子上来了,说是来看看有什么能帮忙的。还告诉他们新祠堂旁边那条小河河里有鱼和莲蓬可以采摘。还告诉他们后山的木材多,但是石料并不怎么好,要是找好的可以去大姜村那边的山头找。
王虎媳妇和周大福媳妇还有路婶子就和两个大娘聊开了,聊着他们逃荒的时候两个大娘还红了眼眶,说他们很苦,他们又看到路拾,都很惊奇,都说逃难的时候竟然能带着个小娃娃,这个小娃娃还活着。
路拾当时被逗弄的咯咯笑了,一点都不怕生的模样,两个大娘看了欣喜,然后给了两个鸡蛋和一大把自己中的青菜。她们打开了局面后,就给两个大娘打听下营村的情况,大娘没说太多,态度还是有保留的,但也让他们对下营村有了个大致的了解。
下营村有五十六户,人口约有二百左右,因为靠着山,土地贫瘠,良田不多。村里也没有土财主,也没有学堂,也没有屠户,没有磨坊。当然村里也没有读书人也没有大夫,倒是有两个孩子在上学,是往蔡湖村里的学堂去。
村长姓郑,村里人大部分人都姓郑和姓赵的,有几户姓马和杨的。郑村长算是村子里最富有的,他有一个女儿嫁到镇子上去了,听说是给一个员外做小妾,日子过得可好了。
大娘还告诉他们,村子里还有两个霸道的人家,一家姓赵一家姓马,儿子比较多,个个五大三粗的,娘不讲理,让他们少招惹。听着的人就记在了心里,送走两个唠嗑的大娘后,他们心里有了数。
后来里正就组织人去采石,然后丈量土地,准备木材,和淤泥糊墙,开始建房。三十个人,八户人家,准备建十二间房。不建院子,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