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狐疑,却还是不言语。他眼里的赵构,定是一副狡黠却笃定满满,慵懒又自信非凡的样子。
我微笑着凝视他半晌,道,“可是这铁锥枪,如果一味只知厮杀磨损,不好好养护一番,日子久了也会钝吧?总是锋芒毕露,能支撑多少年呢?”
卿一定知晓养护的道理吧?不然怎么能使了十年之久。
他哦了声,当然听懂了我的弦外之音,也无法反驳…………这次谈话后,夜间读书时,岳云总算对我赐他的一些御膳小食,不再原封不动了。而且,我见他看书看书,间或抬头扫我一眼…………
目光奕奕,是想说什么吗?
感激?困惑?要求?
我胡思乱想,岳云却把头一偏,提腕疾书几字,完了将书卷一合上:官家,告辞了。
我点头,让他退下。等他回到宿舍,自然安排了宫中内侍送上热水,由他洗脸烫脚,消乏安寝。就算不刻意照顾恩宠,他在皇宫当近卫的日子,生活质量比从前在军营里过的,也只有高,没
得低。虽然目前沦为最普通的卫士,但宫中其他近卫,渐渐都知道他是岳云,是自腥风血雨的战场上杀出凯旋归路的真正军人,敬畏之下,大都惧而远之,剩下的便是对他报以十万分崇敬的
热血青年,只恨不能鞍前马后效劳,断然没人给他闲气受。
等我有功夫翻阅过岳云的“读书笔记”,见他只挑了史书中将领列传篇先看…………昨日看到战国李牧。
大破匈奴一役,他点评为“诱敌深入,疲敌劳顿,重兵合围”,因为李牧结局,岳云最后也学太史公,问候了赵王老母,还有一行激愤所书:误国昏君。
哈,我挑了挑眉毛,托腮暗想,这指桑骂槐的家伙!
然后,我拿起朱笔,红通通地将这四个字圈了起来,批曰“此言甚得朕心,君斥赵王昏聩,自毁栋梁。朕却还想叹一句,秦王,你若得此人,何须蒙恬戍边,何须长城万里,征夫白骨累!”
第二天夜间,我还笑眯眯地对岳云阐述了如下道理。
“虽然秦王使反间计让李牧身死,但朕看来,只是下策。上策是,秦王应摆出求贤若渴的态度,三顾茅庐也好,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也罢,要用尽一切手段,争取李牧…………”
岳云嗤笑一声。“官家说得简单,秦赵两国,各有其主,李牧但凡识得一个忠字,便绝不会背国投敌去。”
我笼着手炉烤火,道,“那时六国之间,与今日金宋对持截然不同,六国原为同宗本源,各国之间通婚商贸频繁,你看看,商鞅是哪国人?苏秦是哪国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