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禅让并没有带给燕国任何的好处。三年后,“燕国大乱,百姓恫怨”,齐国几乎灭燕。在此之后出现的“禅让”,更是一代不如一代:不是老皇帝被逼无奈被小皇帝夺了权的代名词,比如唐玄宗与唐肃宗;就是权臣篡位的遮羞布,比如曹魏代汉。唯一一次自愿的禅位发生在宋高宗时期,不过那是因为宋高宗外惕强敌,内耽逸豫,不足挂齿。
这一时刻,不啻是中国专制政治史上最辉煌、最伟大的一个瞬间。历代王朝权力交接之际的血腥、紧张、能量自我冲突都被乾隆巧妙化解。在中国历史上,这确实是一个空前绝后的创举,是专制时代权力平稳交接的一个完美典范。历史学家对乾隆的这一举动一致高度评价,其中以清代史学家赵翼所言最有代表性:
惟我高宗纯皇帝当大一统之运,临御六十年,亲传宝位。犹时勤训政,享年到八十有九;今上自受禅后,极尊养之。诚无一日不亲承色笑,视宋孝宗之一月四朝,曾不足比数焉。然则两宫授受,慈孝兼隆,福德大备,真开辟以来所未见,岂不盛哉!
二 “千古第一全人”
对于禅让之举,乾隆非常看重。他把这一举动,当作自己生命中最后一件大事,当成了六十年统治的完美压轴。
乾隆认为,这一举动,标志着他成了全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统治者,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全人”。
如前所述,乾隆皇帝是史上雄心最炽、最自负的君主,他时时处处,要超越历史,创造纪录,把自己大大地写在历史上。
因此,越到晚年,他就越看重自己在历史排行榜上的位置。他乐此不疲地把自己和历代帝王比较,一而再、再而三地证明自己确实是伟大得无与伦比。开始是比疆域,比人口,后来是比政治安定,比军事成就。在这些都比无可比之后,他开始和历代帝王比年龄、比在位时间、比儿孙数目。这项工作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快乐。
在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作《古稀说》。之所以对七十这个岁数如此重视,一方面是因为这个年龄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重要分水岭;另一方面,因为乾隆是大清开国以来六位君主中第一个活到了七十岁的人。在他之前,努尔哈赤寿六十八,皇太极五十一,顺治二十四,康熙六十九,雍正五十八。太祖和圣祖都接近了古稀的门槛,只有乾隆成功地跨过去了。在功业上,他早已经成为第一,如今在年龄上,他又成了第一。
在《古稀说》中乾隆与史上的六位长寿帝王进行了比较。他确信自己已经超越了其中四位,另两位元世祖和明太祖,勉强可以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9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