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样一来,诸候军的期限就缩短至二天半,而且董卓军目前已经逃出近二个小时的时间,诸候军必须紧张起来,将行军速度提至最大,才有可能完成这次追击行动。
有吴凡作为监身,袁绍也不得怠慢,传令全军抛下多余的粮草、攻城器械等辎重,全军轻装上路,向长安方向急速前进。
赶路的辛劳自不必说,董卓的军师李儒在得到诸候军于后面追击的情报后,采取分兵段后的策略,每隔五十里左右就留下一名如张济、樊稠等三流武将率领着少则三四千多则近六七千的人马,埋伏于官道两边的林地中,对诸候军进行伏击,旨在拖慢诸候联军的速度。
这些三流武将的伏击战术破绽百出,没有一次令诸候联军陷入混乱,反而伏击军队超过半数在伏击中丧生。不过,李儒的目的却是已经实现,诸候联军的速度确实因此被拖慢;并且为了对付伏击的敌军,诸候联军也是经过多次分兵,留下一二个诸候率领着部下与伏击士兵交战在一处,大部队继续向前追赶。这样一路赶来。董卓军人数在不断减少,诸候联军也是一样,直到第二天傍晚时分,诸候军终于在弘农郡城以西的荒岭地带追上董卓军。而这里距离函谷关已经不足半天路程。
此时的双方军势:董卓军还剩不到二万士兵,知名战将有董卓、吕布、华雄(残)、徐荣、李榷、郭汜,知名文官只有李儒一人。诸候军还剩近三万士兵,所剩诸候为曹操、袁绍、孙坚、陶谦、丁原;知名战将有曹操及其手下七人,孙坚及其手下六人,袁绍及丁原手下的张辽和高顺;文官有陈官、陶谦等人。
除上述这些人外,还有吴凡队伍里的甘宁和荀彧两人。
其它各路诸候,都被留在后面与伏击敌军交战在一起。这些留下来的诸候,大多是手下没什么知名战将,或是兵力薄弱,因而被舍弃下来。依照这个标准来讲,其中最冤的当属公孙瓒这一路,本来公孙瓒手下有刘关张三人,堪称诸候联军中武将战斗力最强的一支,然而,却由于汜水关和虎牢关两次本应该是他们兄弟出彩的机会皆被错过,而至今仍然在众诸候中默默无名,这么一来,袁绍自然要舍弃这一路人马。看着诸候联军扬长而去,刘备手下玩家真是欲哭无泪。
归结一下,这次董卓弄权剧本中,与历史轨迹变数最大的各路诸候中,除了董卓之外就当属刘备了。单就刘备来讲,没能在讨伐董卓的战场上扬名只是眼下声望方面的一点小损失,真正的巨大损失来自于日后招揽人才方面。在此先露个口风,日后大家自然就会明白。
不论是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