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收不了资源税,吹牛要报税(GDP上去了,给中央的分成是少不掉的。)、招商要优惠、上级招呼要执行、下级请托要理解……
2003、2004年的时候,城建小动动的时候,大部分地方就闹出了民工工资风波。当时是地方政府强敲银行竹杠,人民银行睁眼闭眼,先过了一关。
回过味来的地方政府们,开始学习先进地区的先进经验——炒地皮、搞贷款。
房地产价格的一波涨势,果然使政府财源广进,但作为一名经济界人士,我不能不为政府说一句话,土地收入虽多,政府的投入更多(中小城市大致为1比3,大城市可能接近些。)——政府花的不是钱,是承诺。
还有三分之二的钱从哪里来?拖欠、贷款。
BT、BOT、分期付款、土地置换、有钱就给……拖欠民营企业的钱,官员们还是很不好意思的。如果你有机会了解到一些工程的造价,请一定要理解。
贷款的钱,就来的很大很爽了。先是国开行创新业务,大手笔发放城建贷款。其它已经羞羞答答上过床的大小银行看到连雷声都没响,自然跟进。直至08、09、10年的贷款大跃进。贷款给地方政府,大家理解为约等于买国债,地方政府是中央政府的分支机构吗,收益可高几倍(贷款本身利率高,相当一部分能转化为存款,密切和政府关系……)
到了2012年,问题来了,当然不是中央政府掐地方政府的脖子,不许银行继续贷款了。而是银行没钱可贷了。
地方政府预算中,一向是用银行增加的贷款来支付贷款利息的。还有新的项目、中央命令给公职人员、退休低保群体加的钱,也是需要增加贷款维持的。2012年,房地产价格泡泡还很结实,但成交量是再也刺激不起来了。无地可卖。
中国的银行一向不差钱,就是在1995年国有企业改制潮以后,人家说中国的银行已经技术上破产十几次的时候,我们的银行也不差钱。但2012年是个很奇怪的年份,经济不温不火、财政货币政策都宽松有余,但存款余额就是增长不起来。
道理很简单,通货膨胀预期和产能过剩(包括房产)一直并存了四年,大家拼了命能收购的只有通用原材料。囤积的物资一多,自然货币减少。新房贷减少,广大房奴正在努力还款。
国际热钱陆续流出。贸易顺差缩小,对外投资增大。恶性通货膨胀终于要来了。
有人要问了,为什么预期中的通货膨胀2012年才来。这又是一条经济学定律,如果大众形成某个共识,那么要么结果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