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副行长,要说服央行的各位NPC,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1世纪后半叶的国际结算秩序是这样的:使用虚拟世界元,即时结售汇。
这是一种储备和结算分离的货币制度。也是一种消除了储备外汇渠道的一种严厉制度。
整个的模型十分的复杂。大意可以解释为银行系统和结算系统分离,各国央行自行进行市场式交易控制汇率。
超前了这么多年,央行的官员称得上是专家,却不一定都在货币定价上有高深的造诣。
怎么才能深入浅出的解释这个方案呢?
166章新发现的货币本质
全大水经过努力争取,得到了为即将召开的世界金融峰会起草中国方案的机会。古人云:治大国如烹小鲜。诚不欺我。
就在会议召开前这十几天的时间里,要起草重新设计世界经济秩序的框架文件,还要通过央行委员会、国务院、党中央三级审批,还要准备开价、还价、谈判底线。
效率之高惊人,是否草率则留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
未来的制度,首先要面对两个痼疾,三个必须。
两个痼疾是贫富分化、金融过激。
三个必须是必须解决货币供应量不低于经济增长速度、必须强化货币信用、必须正视货币风险。
贫富分化是老问题了,也是钱币本身的问题。
货币的故事是这样的:自从人类有了当天吃不完的食物,就产生了一个储藏的问题。想想看,首先被储藏而没有吃掉的东西是什么?不是最好的,也不是最差的,而是最不会变坏的。
然而最耐久也是会坏的。终于有人发现,可以把即将要坏掉的食物施舍给没有吃的人。这种施舍主要是针对外族人,因为本族的人理所当然的有权分享食物,当然是有代价的。原始人可没有慈善的觉悟。
如果没有到沦为奴隶的地步,吃了别人食物的外族,自然要留下点东西来,作为自己将来会归还这些食物的承诺的证明。这些东西至少看上去要有点用处的样子。只有那些并非时刻要用的、不会立即坏掉的、最好看上去还漂亮的小玩意——比如贝壳、骨头牙齿项链、布匹…
原始人的信用自然有好有坏。何况这些交易未始没有族人和部落的见证。收回了粮食的人会发现,这真是最省心省劲的储存粮食的做法。
而人们还发现,平时收集些这些小玩意,在饥荒时借粮比空手要好借的多,关键是这些小玩意还可以记录欠粮的数量。
疯狂的逻辑不介意间就发现了经典货币学的两大超级谬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