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爸妈曾经要她租一个高层小区,觉得法租界到底房屋还是破旧了一些,也没有新式小区的物业管理先进;且因为老房子多是两三层楼高,她还有一个住在临街房子的朋友经历过被顺着屋檐爬到窗外偷窥的恐怖经历。
她却执意要住在这充满着真实人生的地方。
从小就在钢铁森林中长大,关上入户门谁也不理谁,虽说个人的隐私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护,但作为艺术生和未来的艺术圈从业人员,不接地气是最忌讳的事情。
而且她也喜欢这人间烟火气息。伴着一些微弱的交谈声和零碎的来往车辆声入睡,又在邻居老太太的收音机声中醒来,比站在高楼大厦的落地窗前,看着渺小几乎不可见的人头更能让她切实地觉感受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国泰民安的时代。
况且,当她跟着中介走进出租屋时,就认定了这是她未来三年的家:挑高的屋顶,有着细细黑边的复古窗户几乎占据了一整面墙,窗外就是满眼的绿色。小屋不大,加上厨房卫浴四十来坪左右,她一个人住却是正正好好。
凉风轻轻从她的发缝穿梭过去,她突然想到了甘明熠:她大概听说过甘明熠的家世,是音乐学院中少见的本地人。他大概也是在钢铁森林长大,如今还依旧在那高楼大厦里住着,所以才会有那一身一看就是天生的“所有别人想要的他都已经得到所以无所谓”的松弛和距离感吧?
音乐学院为了培养人才,自然是从全国各地招录最顶尖的苗子。所以音乐学院中多是来自各省各市的孩子,本地人反而占少数。而音乐学院中的本地人又大约分三种:
一是教职工子弟。自然在本地长大,顶着艺二代甚至艺三代头衔的孩子们多半都继承父母的天赋,父母祖辈自带的艺术资源也让他们有着可观的职业前景;
二是因为户口进来的本地人。虽是顶级的音乐学院,但人情世故在哪都是通的,有些本地长大、文化成绩一般的学生也能跟着音乐学院的教授突击一年、再靠着本地户口名额的潜规则考进来,不过这类学生多是为了有个还不错的学上、以后能混口饭吃;
三是因为在海都长大,从小在这全国最好最前沿的音乐氛围中耳濡目染,加上在优渥的家庭教育中必带的音乐培养中长大,显现出不俗的艺术才能,靠着自己的本事考入音乐学院的本地学生。在全国物价前三的城市尽全力培养一位艺术生已经不是一般家庭能做到的事,所以这些学生就算之后转行也有着许多条退路,以至于他们在艺术上不用瞻前顾后考虑金钱,反而有更大的进步空间。
简单来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