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到这种地方去体味唐诗宋词中那一场风花雪月,或许它们只是他年轻时定格在泛黄线装书里那一抹玩味的微笑。
说也奇怪,秦淮河北岸的夫子庙,不远处就是江南贡院。或许正因为如此,才成就了一段段才子佳人的不知或悲或喜的传说。从现实上看,寒窗苦读的学子追求得是金榜题名,光耀门楣,衣锦还乡,功成名就,荫蔽子孙。这里是康熙极为重视的地方之一,因为贡院几乎就是未来臣子官吏的摇篮。
出得夫子庙,有一条蛮有韵味颇深的小巷——乌衣巷,就是那条有名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乌衣巷。如今,走进弯弯纤纤的小巷深处,霸气的金陵城黯然收敛萧瑟笙歌;朱门石阶前的石狮子伤痕累累,没有了往日的威武;曾经的富贵繁华,空留几多沧桑。
当康熙身着便服带着李德全、穆子煦还有我,走过这条小巷地时候。他的脸是沉思的,也是坚毅的。与其说此行是为了拜谒明陵,倒不如说是为了警醒。就好像唐太宗李世民在祭拜魏征时说得那句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康熙眼中。折腰拜祭明帝陵寝,是为了江山社稷,是为了笼络汉人,是为了抚慰江南学子。这无损他身为帝王的威严,更无损他被称为“千古一帝”地美誉。
第二天,阴霾的乌云笼罩着大地。今天正是钦天监推算出地祭奠明陵的黄道吉日。
“轰隆!!”沉闷雷鸣。余音不绝,一道红色的霹雳。划破天空,一闪而过,强烈的震撼感压迫着时空,令人窒息而几乎昏厥,空气异常的湿闷。
康熙在踏上銮驾前仰望着天空密布的阴云。对即将降临地大雨的感到一丝不愉。冰凉地雨滴落在他的脸上,李德全连忙撑开手里的伞,请康熙进入銮驾。康熙慢慢用手指擦拭掉脸上的雨水。回头扫视了一眼列队等待他的儿子们,还有臣工以及侍卫们,他淡淡地对李德全说了一句,“走吧。”
就这样康熙摆开全副执事、銮驾,冒着大雨向明太祖朱元璋地孝陵出发了。这一举动,使整个金陵城都为之沸腾了。百姓们打着伞或是淋着雨在街边密密地站了好几行。临街的楼上坐着的是那些前朝地遗老遗少们,还有那些至今还缅怀前朝、坚持匡扶正统的士子们,却都在冷眼旁观。
康熙御驾途经之处,百姓们顶礼膜拜,一片“万岁、万岁、万万岁”的欢呼声。跟在銮驾后面的臣工和侍卫们也不禁为这场面感动了。只有身着庄严朝服,坐在銮舆内的康熙,冷漠地思考着暗卫在凌晨时分送来的密奏。
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