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标签,想躲也是躲不开的。于是只得想办法拟了个奏折让其余人接受。
王文治在折中道:太学只教经学乃是圣人学问,但是圣人也道,君子有六艺。太学为圣人之学,而大学堂为君子之学,两者并不矛盾而且均是朝廷所需要的。
乾隆看到王文治的奏折就晓得是为永璇探路的,在这份奏折之前,乾隆特意就京师大学堂的事情问过永璇。永璇为了让大学堂能开办起来,首先是恭维了太学一番,然后说太学的受众面太窄,需要用大学堂来补充。永璇希望大学堂能教授更多的知识,这样不仅能教化世人,也能让众人有一技之长。
如今看了王文治的奏折,乾隆便直接明发,让众臣讨论。国子监这边反对声音并不大,只要是教化世人,只要是朝廷愿意拨钱修学校,国子监都是高兴的。翰林院有些不满的声音,但是周礼》中的一句“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让他们无话可说。于是朝堂上大家稍微辩了几句之后,便通过了修建京师大学堂的提议。
永璇看到这份圣旨,心里长出了一口气。前一年开始的基础教育已经在直隶、两广、两湖、浙闽等地铺开,如今又有了大学堂这样的高等学府,自己的教育改革总算是迈出了第一步。永璇决定在大学堂里坚持“精英教育”,职业教育、专科教育,还有大学教育应该是面向不同的人,共同提高国民的素质。而后世那种“只看学历不看能力”的作风是坚决要避免的,一个国家需要综合人才、专业人才也需要职业人才,所以一窝蜂都去念综合大学是件挺可怕的事情。而且后世大学动不动就是综合化,这样反而削弱了每所大学的特色。你很容易知道哈佛、剑桥牛津的特色,但是国内又有几所大学还保有自己的特色了?一所大学如果失去了性格,那么所教育的学生也是千篇一律的流水线人才。这样的人才并不是一个国家发展所真正需要的。幸好永璇这次有机会在根子上纠正这一切。
永璇与自己的岳父王文治就教育问题谈了很多次,王文治也算彻底了解了八阿哥的兴致。他对大位并无所求,他之所以手上握着权力只是为了更好地做一些事。王文治并不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