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之内。
我的五个子女都已经成婚,而刘备也衰老了。
我求了赵云一件事,就是迁居夷洲,也就是日后的台湾。
赵云犹豫片刻,果然前去对刘备禀明,说东吴余孽不除,国家不宁,因此愿移居夷洲追查。刘备犹豫良久方才允许,我们便连夜打点了行装,四个儿子带着他们的媳妇、儿女,雅玥和马秋也已经准备好了,荆州的一艘大船随时待发。
我去召集自己手下的五百人,命他们与我一起去。五百人分别去拖家带口地收拾了,赵云也对自己的亲卫说过,他们有愿意去的可以去,不愿去的便留下,结果二十多人一起收拾行李来。
我又去问吕霸,看他如何。
当年吕蒙虽然活着回去,却抵不过吴主孙权的忌惮,常年被罢黜,直到刘备兵临城下,孙权临危托命与陆逊、吕蒙,结果二人在守城一战中双双战死。我知道这事后立刻去找吕蒙遗孤吕霸,带在身边看顾。吕霸不愿在朝中做官,因此只是隐居荆襄,此次也愿意随我们离开。
万事俱备后,我们去与孔明辞行。
孔明不离开,他的儿子诸葛瞻也十五岁了,娶的是刘备的孙女、刘禅的女儿。
我又去看过姜维,姜维也没走。
听他所说,孔明并未打消他们之间的隔阂,但他仍然不愿离开。
只因为一种无法言喻的感情。
我心事重重地辞别了他们,马秋也去辞过马超、刘娴,只等上船了。
“你可以跟我们一起走的,”我在给马超的信里写道。
但他没有回音。
我们上船,有很多人来给我们送行,孔明、姜维、黄叙、文聘等人都在码头上。除了孔明、姜维,我并没提起过这些事情,但是我真的觉得呆在中原不好,只是一种感觉,因此远赴海外。孔明不会走,而姜维则是不愿意走;他绝不会撇下他的恩师,就算恩师已经不再需要他。
在一片茫茫大海之间,我遥望着渐渐消失在海面上的陆地,那些陆地慢慢成了一片影子,然后是一条线,最后消失在海洋之中。有人站在了我身后,是已过不惑之年的赵云,他原本如鸦的乌发上多了一些白雪的痕迹,却无损于这张不受岁月摧残的脸。
我回头,看着这张脸,然后毫不犹豫地吻上去。
“……”海风轻轻吹拂着我们的发丝,桅杆上的旗帜随风起舞。
“你不想问问,我为什么要走?”过后我问道。
他只是淡淡一笑而已。
我紧紧抱着他。赵云,这样一个正直谨慎的人,居然把他的信任毫无保留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