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抚琴的阮籍和阮咸叔侄。耳里听着绝妙之音,很是享受的样子。
阮籍抚琴,阮咸抱琶。叔侄俩奏乐兴致浓厚,全然不理会刘伶的鼾声。
阮咸配合着阮籍的音律,偶尔几声清越短促的琵琶,像桃花花瓣碎密如锦,飘浮在青山绿水之间。悠然飘游,青竹般清幽。
空山鸟语兮,人与白云栖。
阮籍的琴音倒显忧愁,如空谷幽兰静谧悠远的意境。
我们相视一笑,落座。
坐了一会儿我便觉得奇怪,迟迟不见王戎的身影,问道:“濬冲没来?”
山涛摇头,“不知。再等等罢。”话音刚落,竹林外就出现了一道身影,青衫白纱。
正是王戎。一点也不为自己的迟到感到不好意思,大摇大摆地晃进来。
阮籍一个抬眸见到王戎,便按下了颤音停止。戏谑地说:“俗物又来扫人的兴。”
王戎毫不示弱地甩过来一句话:“你们这样狂放不羁的人,这世间又有谁能扫得了你们的兴?”
其他人一时无言以对。
气氛微微的尴尬和凝滞。
不知道从什
55、第五十四卷 。。。
么时候开始,阮籍老爱说王戎是俗物。但个中原因我却是知道的。
王戎七岁时,和同龄的孩童在路边玩耍,路边有棵李子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七岁正是调皮到讨人厌的年龄,孩子们二话不说就冲过去,争先恐后地爬上了树去摘李子。但王戎却睁着一双亮得出奇的眼,不动声色地站在原地。一路人见了,好奇地上前问缘由。谁知王戎竟胸有成竹地答:“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意思是,树长在路边,却没有人去摘,想必定是苦李子。
既然是苦李子,我为何要去费力呢?
而那些孩童们吃了一口李子,顿时皱起脸,果然是苦不堪言。路人见到连连称奇。
王戎的聪慧在他孩提时期就可见一斑了。想现代的孩子七岁时还在咿咿呀呀地学拼音呢。哪会用这样逆向思维来辨析事物?
他不仅有智慧,还有胆略。
魏明帝在位时,曾让人弄来一只老虎,关在宣武场的栅栏里。他命人传出消息,让勇士拔去老虎的爪牙。并准许全城百姓来观看。消息一传出,看热闹的百姓们把宣武场场围得是密不透风。当然,年仅七岁的王戎也在看热闹的人群中。
老虎断掉了齿牙之后,疼痛难忍,怒吼震天。拼命地冲撞栅栏,仿佛下一秒就会破栏而出。人群皆是惊慌无比,百姓四处惊逃,有的则是双腿无力跌坐在地上,一时间宣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