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 便又忙起来了。
直到日常快要下工的时间点,约摸还有一半船上的货物没有卸载,王七过来通知,估计今天要忙到近夜了,若是不着急下工回家的, 继续留在这里搬货, 直到所有货物搬完,每扛一麻袋或一箱子的东西,他们会多给予一文钱的补贴。
这也是码头上忙起来的常态了, 要想马儿跑, 哪有不给马儿吃草的道理呢?当下,便有不少人应声, 和周长宁一道来的几位叔伯也有些眼热, 这算下来, 跟白日相比那可就是白白多赚了一半的工钱呐。
只是却被周长宁轻轻一拽,说了句“咱们今天初次出来找活,家里想必也都惦记着呢,来日方长嘛”,这才打消了方才的念头,是呀,若是他们迟迟不归的话,家里人想必都要以为他们是出什么意外了呢,指不定得有多着急呢。
归家途中,周长宁让几位叔伯先走,自己稍后赶上去,随即则是转道去了书肆,找了最新日期的邸报,刚刚拿到手还没捂热的工钱瞬间变成了手上的这四份邸报,没办法,谁让古代纸张、印刷都是烧钱的活计呢,更别说一个消息从别处传过来,中途需要耗费的人力物力了。
回到家里,周大新等人也已经从衙门回来了,虽说东阳郡是燕王的封地,名义上的最大的管事者乃是郡守,但是燕王就在那里,谁也不可能轻易忽视了去,头上多了这么一尊“太上皇”,衙门的行事自然也就不敢太过放肆,周大新等人一次要办理这么多户籍迁移的事情,加上给衙差们的好处费,也不过是花了八两银子罢了。
再想想以前,即便是变更地契,他们也得赶路去黎县县衙办理,衙差自己都是从苦哈哈的平头百姓过来的,一朝穿上那身皮,却好似飞上枝头变凤凰一般,对着要来办事的百姓再也没个好脸色,周老爷子作为里正,过去是和黎县的那些衙差打交道最多的人,深受其苦。
然而今日却能这么顺利地把事情办成,众人听周大新说着,心中对于就此留在东阳郡也更加情愿了几分。
晚饭后,借着煤油灯的光,周长宁把手里的这几份邸报一一详细地看完,连上面只占了很小一个版块的细微之处也不放过,总算对近期的局势更多了几分了解,撇过头对周老太太说道:“奶奶,咱们家今日买的粮食够一家人吃多久的?”
周老太太还以为孙子这是在逃荒路上饿怕了,这才会关心起家里的粮食来,赶忙宽他的心:“放心吧,今日你娘、你两个婶婶也都陪我去粮铺了,我们人多,能拿动的粮食也就多些,一次性我买了足够让咱们五口人吃上一个月的粮食,我看到街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