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找一个女子来介入自己的生活。
那便一切都听家里安排吧,周长宁心想,这个时代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指望着他找到自己心仪的姑娘,怕是比登天还难,与其这样,倒不如娶一个能跟家人处得来的女子。
于是,周长宁总算在父母跟前松了口。
他是新科榜眼,和探花郎一样还未定下婚事,自然,京中有不少人看中了他这个潜力股。
只是,周家二房、三房的男丁尚未长成,周二柱、周三全虽然也有自己的一番事业,但对于真正的高门大户来说,赚的那点儿银子并不算什么,看着眼下这番光景,周长宁一个新入翰林院的小官,还得供养着他的两位叔父,仅仅这一点,便足以让不少人打退堂鼓了。
好在,周家本也无心攀附,他们呢,还是维持着以往的观念,就想找一个知书达理、温柔贤淑的女子,能跟周长宁相处得来、踏踏实实过日子,至于家世嘛,只要不拖后腿就行了。
周家提出来的要求,对于官媒来说一点儿也不高,像这样奔着小门小户的女子来相看的人家,也是很少见的,不过,要求不高才好办呢,这样的人选,在她这里可谓是“一抓一大把”。
最终,周家人相中了一户姓何的人家,当爹的是正五品的官职,在礼部任职,同样是寒门起步,家里并没有姨娘庶子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他的长女何攸然,由于为祖父守孝,耽搁了一年,今年十七岁,听媒人说,在家中也管过两年账练手,是个端庄大方的好姑娘。
别的不说,管账这一点在周家人心里可是大大的加分项,毕竟,即便是识字的林氏,在闺中时也没有被专门培养过执掌中馈的才能,自周家人在京中安顿以来,这些个琐事可是让她没少头疼。
在媒人的安排下,趁着周长宁休沐的时间,和那姑娘及其家人在如意酒楼“偶遇”了一次。
显然,周长宁的才学是无须再做考察的,他之所以在殿试中没有被点为探花郎,也不过是因着对方的相貌更为清俊罢了,却不意味着,周长宁的相貌不过关。
短暂地见过一面后,周长宁也并不排斥那个看见他后、遥遥地冲他点点头的姑娘,两人的事情在媒人说和过两三次后,便这样敲定了下来。
周家与何家都不是斤斤计较的人家,也都是一心只盼着儿女好的,自然,在嫁妆和聘礼上,则是格外默契地保持了“力所能及”的态度,打肿脸充胖子?没那个必要。
周长宁的加冠礼过后,他与何攸然的婚期便到了,短短半年时间,周长宁也没少去何家,无论是去送节礼,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