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在祭天这项入手,总之在皇上大行前,解决掉雍亲王。”胤禩和胤禟的眼里都涌出泪光,说道:“皇阿玛会?”我知道他们崇拜他们的皇父,所以我替他们说道出来:“是。皇上会大行!”胤禩叹息着说道:“我明白。九弟,我们不能再失手了。”胤禟点头。
三天后,胤禛遇刺的消息传遍京城,但雍亲王府矢口否认。传说中胤禛只身前往西山,没有带任何护卫。如果不是侍卫常三忠心,带着人悄悄地跟着,后果不堪设想。我捏着帕子想,为什么总是阴差阳错?还是老天就要帮胤禛呢?
送走胤禩、弘旺和弘历,我扳着手指计算他们的归期。从胤禩的信上,我看到他们住在万壑松风。这是弘历出生之地,也是写满我的伤心与抗争之地。我想起了海青。我那位可亲可敬的大哥,就倒在这里。他带着破碎的心,带着一腔的忠诚,永远离开了这个人世。我想起策凌敦多布,他从那里把我劫走。听说他败回伊犁之后,一病不起,与世长辞。他终究没有成为大清时代的冒顿单于。
胤禩告诉我,他准备好了。他做好万全准备结束那个十七年战争。“十七年战争”?我想起我参加夺嗣会议时所说过的话,这一战要打十七年。胤禩竟然把这句话牢牢地记在心里。我在给他的回信上写着屡败屡战。即使胤禛登基,我就看它是否会变成二十一年战争?或胜或败,一切都有定论了。
胤禩的信又来了,却写着弘历的一件“丰功伟绩”——
康熙召集众皇子、皇孙发牢骚,因为有人说他塞外行围,劳苦军士。当时胤禛回说巡行热河,按历蒙古诸藩,实为加之恩意,以寓怀远之略,此举关系甚重,不能以劳苦军士一言而蔽之。看到这儿,我笑了。胤禛一定拍在马腿上了。他这样说无异于承认康熙劳苦军士。下面写道,弘历在队伍中忍了又忍,终于忍不住驳斥胤禛。弘历说古者春牵拿纾铼A,冬狩,皆因田猎以讲武事。我朝武备超越前代。康熙屡次出师,所向无故,皆因平日训肆娴熟,是以有勇知方,人思敌忾。若平时将狩猎之事废而不讲,则我大清八旗习于晏安,骑射渐至生疏。康熙每年行围,于军伍最为有益,而纪纲整饬,政事悉举,与在京无异。按历蒙古诸藩,加之恩意,仅是其一罢了。他的十四叔西北用兵,战无不胜,攻无不克,随行的战将皆参加过木兰秋狝,绝不能用劳苦军士来形容!
康熙对弘历大大夸奖一番,并且下旨说,大清承平日久,岂可遂忘武备?军旅数兴,师武臣力,克底有功,此皆勤于训练之所致也。尤其命胤禛拟旨,把弘历所说的,都写到旨意里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