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行。
蹴鞠为什么会发源于临淄呢?随着导游的解说,记者渐渐看出点门道。首先,蹴鞠是一种文化娱乐活动,它必须在物质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才会产生。而从公元前11世纪姜太公封齐建都到秦统一中国,临淄做了800年强国的首都,有很多史籍记载过临淄的繁荣盛况。另外,蹴鞠产生于临淄,有其文化的内在驱动力和精神内涵。在古代文献中,生活在齐地的先民被称为“东夷人“,“夷”是一个会意字,像一个人背着弓箭。春秋战国之际,齐人以勇武著称,酷爱练武竞技和研究兵法,赛马、比剑、角力等也是他们生活的重要内容。这种民风,为蹴鞠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再者,临淄当时出现了中国第一部手工业著作《考工记》,说明齐国的手工业水平相当高。当时的人能够把握高难度的技术尺寸,把皮革缝制得天衣无缝,实属不易。
古代就有蹴鞠迷
在蹴鞠的演进过程中,它跟秋千、吹竽、弹琴、斗鸡、走犬、六博一样,是一项受到皇家和民间百姓喜爱的娱乐活动,当然也产生了很多“蹴鞠迷”。在展厅里一幅《项处迷恋蹴鞠图》前,导游讲了一个故事:汉代一个叫项处的临淄人,钟爱蹴鞠。他得了一种病叫“牡疝”,医生嘱咐他不能剧烈活动,否则会吐血而死。他不听劝告仍外出“蹴鞠”,结果全身冒冷汗,第二天傍晚吐血而死。用现在的话说,真是个不折不扣的球迷啊。其实,对健康的人来说,蹴鞠不仅仅是一项娱乐活动,它还有重要的健身功能。唐朝人叫它“发汗散”,宋朝人叫它“化食丹”。据说霍去病同匈奴作战时用蹴鞠来训练士兵就是为了健身、为了保持军队的战斗力。
在淄博足球博物馆,随着导游的讲解,记者发现历史上的每个盛世都会有一轮“蹴鞠热”。汉代,蹴鞠已经发展成为一项非常专业化的运动,并且有比较健全的比赛规则。至唐宋,蹴鞠的形制有了很大改变,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有宫廷的数百人一起参加的大型活动,也有家庭式的几个人的小比赛。宋代社会上还有了专门靠蹴鞠技艺维持生活的艺人。据记载,北宋汴梁城和南宋临安城,在皇宫宴会上表演蹴鞠的名手,就有苏述、孟宣、张俊、李正等;市井里的蹴鞠艺人,有黄如意、范老儿、小孙、张明、蔡润等。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发扬互助精神,宋代的蹴鞠艺人还组织了自己的团体,叫做“齐云社”,又称“圆社”。除了设有球门的比赛形式以外,宋代还盛行表现个人技巧的踢法,称为“白打”,以踢高、踢出花样为能事。不仅皇帝宫中有这样的习俗活动,民间也有。诗人王维《寒食城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