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皇帝怔了一怔,道:“他是一介文臣,令一文臣改文从武临时带兵,天下焉有是理?”
云罗道:“皇上这么说,即使皇上亲征,丞相也一定要留在京里,把持朝政?”
“大概――是吧?”
云罗道:“皇上,你若信任丞相,日前无须清乐院一行,你若不信丞相,是不是有时候该与丞相反其道而行之了?”
皇帝皱着眉头,道:“朕对丞相,还是……”
云罗不待他说完,断然道:“定王未获,朝政未稳,皇上,后顾有忧,你断然不能亲征!”
皇帝沉吟半晌,不由对她说了实话:“可是朕理政未久,东祁兵败,朕怕的也是,有人趁机无风起浪,定王之流小人作祟。”
“但皇上一去,那些小人,就会因皇上不在京中,而不生是非了么?皇上位极九五,承天之佑,纵有些许起伏又岂能轻易动摇皇上根本?”
皇帝意已动:“那么依你之见如何?”
“依臣妾之见,皇上一方面可以转派良将到边关,一方面派丞相前往和议,只要换得三年太平,皇上在京开科武举,秣马砺兵,卧薪尝胆,以待他年一雪今日之耻。”
“要是西昌不接受和议?”
“东祁地广,西昌若不接受和议,所要付出的代价也足够他们掂量,而且,”云罗微微冷笑,“丞相有彻天通地之能,请他出面,一定能成。”
皇帝本想说,柳欢宴再有能耐,这只手也未必伸得到西昌,然而旋即想到,倘若西昌不接受他的和议之谈,不就是贬落丞相的最佳时机?这么一比的话,战胜西昌,抑或压制柳欢宴,孰轻孰重就有分晓,他眼睛一亮,意味深长地瞧着云罗,心内却暗暗吃惊,云罗对柳丞相的恨意,是远远胜过了自己,必欲置其死地,究其原因,不外是误会韶王是柳欢宴下手所杀。由此看来,云罗对韶王并不曾完全断念,那件事的真相,需要很小心的、长久的保持下去。
只是他虽已同意了云罗的建议,想要提出和谈,也不是那么容易。皇帝自己是不能提的,原先蔡太傅等老臣,意思是另外派遣将领过去,东祁和西昌打仗,百余年来未尝败绩,几乎没有重臣敢于提出和谈,皇帝很费了一番心思才令此议正式提出,但柳欢宴坚决反对,他在朝堂里占据绝大部分的影响,有他反对,和谈绝对不可能成事。
这时候不能长久拖延,皇帝派遣安远侯方皓赶赴边关,另一方面从其他军部抽调良将,有关议和不议和的问题,却始终悬之不决,直到渝关失守的消息传来,举朝震动。皇帝亲征,抑或和谈,只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