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先这么安排,至于菌菇包,袁圆只要最常见的,产量高的草菇、香菇、平菇、金针菇、双孢菇。
她查过资料,这些常见菌种里,草菇生长周期最短,一般在25-30天,问过张伟,他所在位面菌丝更加强壮,草菇生长周期更短,只需要18-23天,如果后期维护好,能长至少10茬蘑菇,本位面只能长3-5茬,这就是差距所在。
张伟表示这都不是事,“草菇菌包好弄,我早前说过,我们位面环保法律严苛,跟你们这里禁海一样,我们位面不同地点有不同的禁摘期,不能采摘野生菌类期间,我们就吃养殖蘑菇,卖菌菇包的商家很多,我回去给同城的商家下单,后天晚上我先带一百个适合家庭养殖的小菌菇包给你做实验。”
博士就是高效,袁圆感念他的热情无私。提了个建议,如果以后大批量交易,靠网购是不行的,需要张伟再想办法搞个公司来运作。
关于这个问题,张伟这两天养伤时在病床上反复思量过,研究所工资不高,不管跟胡婉婷能不能成,养家糊口是男人必须要尽到的责任,给自己弄个第二营生很有必要。大难不死,必有后福,难道还是应在小袁老板这里?
老袁也高效,给女儿注册的食品销售公司,流程快要走完,下周肯定完事。
换来的菌包,一部分拿去研究菌种,另一部分,量少不急着卖,袁圆另有想法。
如果多点全开,袁圆觉得自己没那么多精力,其他位面暂时没有接触,不了解,二万饥饿人口的拯救,袁圆还是想放在刘桂英大娘的位面,刘大娘正直又有智慧,大队长也信得过,有大山大河掩护,行事更加便利。
老袁不定时会送一船洪叔的陈粮粉过来,海草又送来五千斤,袁圆在网上搜索滞销农产品的信息,买了农民滞销的地瓜、土豆若干,还接触了几个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中间人,让他们帮忙留意市场里被倾倒的滞压商品,尽可能减少成本支出,用最低的价格,买更多的食物。
……
清晨四点的刘家河大队,刘永和亲自赶着小驴车拉着他的大救星四婶去拉救命的粮食。
日出前气温最低,这会估计零下七八度,棉袄里的棉花打结不怎么顶风,刘永和整个人都被冻透了,身上再冷,心是火热的,四婶就是能耐,说能拿人参换粮,就真把粮食换来了。
心情舒畅地甩了个鞭花,让小毛驴顺着小路自己走,刘永和转头跟围着棉被坐在身后的刘桂英白话,“四婶,你怎么不让我赶马车来,马车拉得多,一趟就完事了。”
刘桂英撇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