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胶袋迅速鼓胀,内壁喷满一层薄薄的血红色液体。
罗高的身体瞬间干瘪,脱离了胶袋。
没有人逃跑或开枪,厅内的空气仿佛流漾某种魔咒。
五根尖利的指甲洞穿胶袋,向下划开裂口。
胶袋从两边剥开,一个浑身血污的赤裸男人,站立在盖子碎裂的木箱上。一头鬈曲的黑发长及股际。
男人双臂缓缓向横张开,形态就如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基督。
巴泽的手臂完全僵硬,手电筒的光芒照射在那奇异的赤裸男人身上。
一张苍白、瘦削、年轻、英俊的脸。
拜诺恩一眼认出他是谁。
曲谱、诗词和潦草的签名,全部属于这个拜诺恩极度熟悉的男人——
「既视现象」(Deja Vu)乐队的灵魂人物约翰·夏伦!
二十五年后血之迷幻摇滚乐
约翰·夏伦,六〇年代末最具代表性的迷幻摇滚乐队「既视现象」主唱,并包办所有填词工作,自称「蛇王子」的天才人物,被誉为「美国最后诗人」。
「既视现象」共发表七张大碟,总销量迄今逾六百万张。
风靡一代的夏伦是反体制的象征人物,演唱会上曾暴露私处,向观众吐口水,还在终场一刻倒卧棺柩内。严重酗酒,传闻沉迷多种毒品。
一九七二年欧洲巡回演唱期间,六月十三日暴毙于巴黎酒店浴缸里,官方把死因列为心脏病发,去世时满脸髭胡剃得精光。
死后下葬巴黎市郊彼里·拉蔡西坟场。从发现死亡、找医生签发死亡证明到简单的葬仪,全由同居女友露丝玛莉·库蒂丝一手处理,因而引人疑窦。传媒对其死亡之谜一直揣测不休,数以万计的乐迷深信夏伦仍然在世,正匿藏于地球某一角专注写诗。
「既视现象」键盘手安东尼·霍普曾说:「假如有人能伪装死亡——拿一张假死亡证,把一具一百五十磅重的沙袋装进棺材里下葬——那个人就是约翰·夏伦。」
「死」了二十五年的约翰·夏伦脸向左转三十度,直视拜诺恩。
虽然那张脸比一九六六年「既视现象」初出道时还要瘦削、年轻,拜诺恩仍一眼确定这是夏伦本人没错。
「既视现象」达到颠峰时,拜诺恩才刚出生,甚至还没到西方国家来。但他自少年时代开始已迷上了夏伦。他随时能够唱出「既视现象」的成名作《仇恨的孩子》(Children of Hated):
Murder is a funny game(谋杀是个有趣的游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