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也在模仿古罗马时代的编制,以此增加自己的合法性。很多军职乃至虚职,都用了起来。
而且,在南北朝那会儿,卯金刀的谶讳,还和佛教结合了起来。
“这是干什么的啊?”郭康好奇地问。
一直到隋唐,这类传言都经常出现。隋朝末年,虽然关于李氏的谶讳很多,但金刀谶依然流行。当时还有童谣说“白杨树下一池水,决之则流,不决则沥”,几乎就是直说了。
而实际上,紫帐汗国的真正编制,是基于李卫公兵法,然后根据本地情况和几代人的经验,逐渐改出来的。比如他们的军团长和六个将校,就对应着唐朝七军制下,中军和左右虞候军、左右厢四军的统帅,其实就是换了个罗马名字……
这样一说,郭康也只能答应了下来。不过,离开皇宫之后,他还是收起了那个花里胡哨的头盔和佩刀,觉得后面也不用不上了。
不过,限于双方的人口,欧洲这边的战争基本用不上这么大规模。大部分军团,将校就是千夫长兼任的。军团的人数,也少了许多了。
但事情都是两面的,佛教的快速传播,也同时给想要造反的人,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很快,就有人学会了用佛教经义,更高效地组织造反。而且,这种理论,还迅速和本土传统结合起来。
《晋书》说他改姓姓李,《资治通鉴》则说他自称姓刘。不过从当时的情况看,刘的可能性反而大一些,李姓倒像是唐朝自己的说法了。因为在此人前后,有一大堆自称姓刘的沙门造反。显然,是他们把佛教的“救世主”,和本土的刘氏复兴,给缝合到一起了。
“我说这些干什么。”郭康连忙表示不会:“而且就是念个书,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当时的百姓,对大秦国可能有些不切实际的幻想,觉得大家都是秦,大概可以互相帮个忙。然而,各个地区的情况,其实差不多。这会儿大秦国自己,也正在被蛮子蹂躏着呢……
当然,这也没什么丢人的。战争里只有第一,所以大家总会趋同发展。优秀的制度,也会一直沿用。这也是兵法相对于其他一些学问,不太相同的地方。
这刀和其他礼服配件一样,属于重要仪式上才需要携带的,但狄奥多拉非要他天天挂着,好像就得炫耀得让全城都知道一样。不过,郭康确实不是喜欢显摆的人,她不管的时候,也不想这么张扬。
“可能觉得你年轻有为,很吸引人吧。”脱欢说:“我估计,奶奶今天喊你来念,本来就是想要让你展示一下的。趁这個机会,在出行之前,把伱那身行头,还有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