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一个错误的选择。
春秋无义战,如果楚国决定将韩国的土地让出来,给接连韩国的四个国家平分,那秦武肯定是双拳难敌四手。
光靠这么一招,楚国就能将秦武打败。
而最好的选择,是与秦国联盟,一起对抗其他诸侯国。按理说,秦武是秦国人,应该会倾向与秦国联盟。但正因为秦武是秦国人,所以深知秦国人的习性。
秦国是一个侵略扩张性,排他性都非常强的国家。这个排他性,并不是指排斥他国人才,而是排斥其他的诸侯国,这也是为什么反秦联盟会有这么多诸侯国参加的原因。
秦国乃是虎狼之国,一时的合作可以,但是想要长久合作,那就不行了。更何况秦国人才济济,一旦这边拼的差不多,让秦国出来捡便宜,那情况就危险了。
因此,韩国并不适合秦武立国。
明白这一点后,秦武便开始思考,到底什么地方合适自己立国。
稍微思考一阵,答案便清楚明了了。
避开西北之狼秦国,避开南方之虎楚国,避开北方之鹰赵国,便只有东方的海蛇齐国,适合秦武立国。
恰逢这时遇上了燕国攻齐的历史剧情,齐国的国力空前薄弱,而赵国需要应付中山国的进攻,楚国、魏国、秦国需要休养生息,根本就没有人来干涉秦武的行动,这的确是一个上好的时机。
明确了目标之后,秦武就开始行动了。
一是收集赵国与中山国,燕国与齐国的战斗情报。
第二,则是加紧搜刮韩国的人才和资源等财富,并且将其集中起来,准备时间一到,便跟随大军一起赶往齐国战场。
这些一共花了秦武五天时间。
五天后,最新消息传到韩城,一切人才、资源财富都已做好了准备,秦武便带着扩编到二十二万人的武军,浩浩荡荡的向着东方移动。
秦武的异动,自然瞒不了诸国。
楚国发现秦武的意图,本着不与武军硬拼和祸水动引的想法,并没有派兵追击。同时派人通知小弟郑国,吩咐他们紧守各城,不能拦截,还必须沿途犒劳武军,让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郑国,不能多生事端,同时派出使者与秦武谈判,希望赎回被秦武俘虏的以熊侧、项燕为首的楚军将领。
拒绝郑国的犒赏,同时也拒绝了楚国使者要求赎回俘虏的条件,秦武带着武军继续行军,花费两天时间经过了郑国之后,来到了齐国的属国之一——宋国境内。
对于楚国的附属国,秦武可以不攻击,但是对于目标——齐国的从属国,秦武就不得不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