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倒好,扬州动乱消息传来,稍微富庶的人家皆会在家中备点常用药。全民疯抢物资紧缺,便有人壮胆进了这家店。本想着肯定要花大价钱,买完后肉痛些时日。但没想到,价钱与平日去的药店一模一样不说,药材炮制反倒更精细。平日喝半个月才能治愈的伤风,百草堂的药一旬便能痊愈。
酒香不怕巷子深,以此为契机,百草堂的名号迅速打响。店里本来的人手不够用,罗炜彤便问了九师傅,找几个慈幼局稍大点,平日种田利索,或是对学医有兴趣的孩童,一并跟着做了学徒。
几个孩子已然到了懂事的年纪,知晓外面战乱后,对她心存感激,学起来格外认真。以至于到后来,乱局平息后,他们也不愿回去,而是留在百草堂内,潜心学习,多年后最终成了药房的中流砥柱。
不仅他们,也有自愿留在锦绣坊的姑娘。虽然当时看来,他们得做多些活计,不如回慈幼局日子轻松。但几年后当慈幼局那些孩子长大,开始成亲务农或者做些营生,学着自力更生时,他们已经是有经验的熟练师傅。
新帝得知此事后,颇觉此举不错。以至于后来,只要双方有意,慈幼局孩童可入商户当学徒。多年下来,当年无心插柳之举,反倒成了大齐俗规,拯救无数失怙孩童。
第93章 帝深思
动乱来得很快,南京并无天险,加之这些年承元帝推行仁政,每逢攻城之时,叛乱之徒皆以稚子为先锋。
即便有高城深池防着,但一看到尖矛前面那些睁大眼睛惊恐的孩童,过惯太平安定日子的地方官员也都不寒而栗。即便有个别市侩之人,一想起慈幼局乃高皇后亲自督造,今上极为重视,也大都传令下去只守不攻。
当然承元帝任命的官员也不全是庸才,不用朝廷号令,各地就发动舆论攻势,把叛贼骂个狗血淋头。文化人骂起人来最狠,尤其金陵四周自古富庶,仓廪足而知礼仪,富贵之地出才子的概率总比穷乡僻壤要高,加之事实摆在那,不用多宣传安文帝名声已然臭了。
安文帝当然也着急,只要心思正常的人,就不想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可另一方面,他太明白硬碰硬自己压根干不过朝廷了。莫说如今蛰伏这么久后,就十几年前他当皇帝,手握天下大权时,都扛不住身为藩王的叔叔。
被赶下皇位的耻辱、失去权力的不甘,十几年来日夜折磨着他,心中发苦的胆汁早已凝结成最毒的毒汁。更有甚者,多年逃亡生涯终究比不得皇宫中锦衣玉食,民间赤脚大夫跟皇宫中御医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即便年岁不大他也落下了一身毛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