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桥,石桥对面有条小道,直通上面的一栋阁楼。如果不走这座小石桥,而是往前走,就会走向一条游廊,那游廊中间也有一个亭子,游廊下面是荷池,游廊对面是一片葱葱郁郁的翠竹,翠竹后面就是后罩房,也就是乔府各房千金小姐和丫鬟住的地方。
差不多整个后花园就是这个格局。
乔仁领着施慕白走上了小石桥,走过小道,就来到了藏书楼。
这藏书楼住着一个举人,人称于老先生。
于老先生今年六十有二,真名于常之,二十岁的时候,于常之就考上了举人,只是在省试的时候怎么也考不上,省试就是礼部举行的考试,考上了就是贡士,然后是殿试,殿试就是皇帝亲考后来排名次,然后赐出身,比如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于常之运气不佳,每次都考不上贡士,更别说殿试了。而且宋朝的举子不是终身制,只有三年有效期,这三年中举子可以免税,有点小优待,但是三年一过就得重考,考不上,那对不起了,你就不是举子了,降为秀才。于常之气愤就气愤在这里,每三年一考的举子,他都能考上,可就是考不上贡士。好像他一辈子与贡士无缘,只能和举子相伴。所以有人就给他取了个外号,常举人。笑他生来举子命,莫想功名身。
考了许多次后,最后他也心灰意冷了,举子就举子吧,也不奢望了。于是在他四十五岁那年,进入了乔府,在乔府当起了私塾先生。这一当就是十七年。
于先生住在这藏书楼,就是为了方便看书好增加学问以图功名,因为这里的书多。同时他也肩负着打扫和管理藏书楼的责任。如果谁要来这里看什么书或找什么书,他都能第一时间找出来给你,如果要借书回去看的话,那就得登记。相当于是藏书楼的管理人员。
“施兄,里边请。”乔仁领着施慕白进了藏书楼。
一进入这藏书楼,施慕白就感受到了浓厚的笔墨风采和雕刻艺术。但见墙壁上四面皆是雕空玲珑木板,或“流云百幅”,或“岁寒三友”,或山水人物,或翎毛花卉,或集锦,或博古,各种花样。
“乔仁少爷来啦。”一个老者的声音从书房里传来。
施慕白闻声望去,通过左边墙上的镂空窗户眼里看去,可以看到一个头发斑白且留着胡须的老者从椅子上起身朝外面走来。
“学生见过先生。”乔仁朝走出来的老者施了一礼。
这老者就是于老先生,也是乔仁的启蒙老师。因为乔府上下凡是十三岁以下的孩子都做过于老先生的学生,谁让他是乔府的私塾先生呢。十三岁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