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现实的。为了照顾纪英的情绪,乐家林和邱彬分别从各自的支队里抽调出一些官兵回到陈家圩,接受纪英的教导,总人数有二百人,说多不多,说少也不算少。
“纪副政委,我觉得,思想教育还是以小班上课为好,人数太多了,教学效果太差,小班可以开展讨论,互动性比较好嘛。”罗毅用非常诚恳的态度说道。
纪英仔细琢磨着罗毅的建议,在其中没有找到阴谋的味道,于是便欣然地接受了。二百人分成了10个教学班,每个班二十人,一次课半天,每天三个班,上午一个,下午一个,晚上还有一个。至于主讲教师,当然只能由延安来的纪副政委承担了,别人的理论水平不够,万一说错了也不合适是不是?
纪英一开始还没觉得怎么样,虽然连续讲课讲得嗓子都哑了,但**工作嘛,这点累算什么。讲了几次之后,纪英就觉得形势不妙了,十个班要讲一轮下来,得半个星期。纪英要讲的内容很多,包括巴黎公社、十月**,还有中国**,起码也得讲上十几次课才行,这样一算,一两个月就搭进去了。偏偏罗毅等人的热情还非常旺盛,声称这二百人只是开始,未来要对整个突击营所有的人都进行教育,光九江地区就有2000多人,据说地方上的同志也很有学习热情,每个镇准备派50名同志来学习,这意味着纪英后半辈子啥也不用干,就讲课了。
“这个,罗营长,咱们是不是要调整一下,这个小班上课虽然有好处,效果很好,但班是不是分得太小了一点?”纪英小心翼翼地向罗毅建议道。
“这个班不算小了。”罗毅道,“在苏联的大学里,一个班才五六个人,我们应当向苏联学习是不是?”
“罗营长去过苏联?”
“没有。”
“那你怎么知道苏联的大学一个班只有五六个人?”
“书上写着呢,高尔基写的,《我的大学》,里面就是这样写的。”罗毅信口雌黄,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里,要找一本小说难于上青天,我就这么讲了,你能证明我瞎说吗,有本事,你上百度查去啊。
“这个……苏联可能可以这样吧。”纪英认栽了,他没看过《我的大学》,更不知道里面有没有写过这样的话,他不想和罗毅讨论这样的问题,只想解决自己的燃眉之急,“罗营长,我觉得呢,把班级合并一下也是可以的,比如说,一个班60个人。”
“这怎么行”罗毅急了,“这不成了填鸭式教学了吗,要搞素质教育,纪副政委,素质教育你懂不懂?要培养学员的发散性思维,不能满堂灌。国外经验表明,生师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