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斤相当于两斤。只是在大宋栽种,施肥什么的可能跟不上,产量可能要低一些。”
萧中直又问道:“你说的都是真的?它很容易栽活?”
“番薯命贱,种植时不需太费心打理,在下着小雨的时候,随便往土里一插就能成活。”
萧中直一脸震惊,反复道:“完全不需占用水田,随便就能栽活,亩产四千至六千斤。亩产四千至六千斤,不占水田。这是真的吗?有这神物,天下还会饥荒吗?”
李浩喝了一口茶,道:“红薯虽是粗粮,但确实是适合用来对抗饥荒,它生产期不长,产量极高,在相对贫瘠的土地上也能生长。将这物种引入大宋后,即使遇上天灾*,民众也不至于大量饿死,在战乱期间,多少也可保住华夏民族的元气。”
萧中直长叹道:“公子此举,真是造福亿万苍生。”
李浩道:“除了红薯之外,还有一个海外物种叫玉米,也是旱地粮食作物。我要用最快的速度,将这两样推广开去。我打算双管齐下,一方面民间推广,一方面将种子给官方推广。”
萧中直又了解一下玉米,又是一阵惊叹。
按主世界的历史,这两样都是明代传入华夏。红薯在明代万历年间,大约是公元1593年传入华夏。但红薯在华夏普遍种植,那已经是清朝了,所谓的康乾盛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红薯。在古代不饿死大量的人,差不多就可以称为盛世了,而红薯大面积种植,有效缓解了粮食的危机。
萧中直沉思了一下,道:“公子,我建议将红薯和玉米的种子直接献给皇上,而且是以祥瑞的名义献给皇上。别人发现禾生双穗都可以算作是祥瑞,何况公子找到这真正造福千秋万载的物种。我派人在汴梁造势,宣扬公子远赴海外,历尽艰险,九死一生,为我大宋寻找到红薯与玉米。”
萧中直又沉声道:“公子,这两样作物在灾荒年间能救多少人命?这种丰功伟绩理应封赏爵位。如是太祖或者仁宗皇帝,铁定会给公子一个侯爵,至于今上……应该能封公子一个伯爵吧,最不济也能封个子爵。”
李浩从主世界带来这两样粮食作物,为的是这个时空的华夏民族,并没想过为自己争取多少好处。他追求的目标是原力大成,至于钱财权势之类“好处”,那都是浮云。原力大成了,一切都会有;原力修炼失败了,寿元一尽就化作枯骨,那就什么都没了。
此刻,李浩看着萧中直眼中热切的目光,他忽然明白了,自己不在乎,但追随自己的人却在乎。自己在北宋是有一个团队的,萧中直、丁福、姜五?、姜六?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