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不利,几乎走到了防线崩溃的边缘。
17日晚,林彪电令塔子山守军:“无论如何,要尽可能再支持一天。”
“我们人员伤亡惨重,弹药极度缺乏,恐难当重任。”塔子山守军迅速回电。
林彪枯坐无语,咬了咬牙,再次电令:“最少明天要顶半天,不惜一切牺牲。”
电令发出了,但林彪心里清楚,塔子山的失守已成必然。一旦失守,廖耀湘将四面封城,到那时民主联军将被困四平,毫无出路。
18日天还没亮,林彪紧急向毛泽东请示:“四平以东阵地失守数处,此刻敌正猛攻,情况危急。”
但未等毛泽东回电,塔子山失守的消息已经传来。林彪不能再犹豫了。他果断决定:“7师于三道林子北山、7旅于四平东南高地负责掩护,其余部队全线撤退。”
18日夜20时30分开始,各部队在黑夜的掩护下,穿过国民党未来得及封闭的缺口,分头撤向后方。由于组织严密,保密好,国民党军虽然近在眼前,却毫无察觉。
在这场历时一个月的四平保卫战中,民主联军伤亡总数高达8;000人以上,部队元气大伤。其中包括数千名当初从井冈山走下来的红军老战士,他们历经万里长征、八年抗战,最终却过早地捐躯于东北这片黑土地上。
林彪满怀着战败的沮丧,越过公主岭,开往长春方向。脑子里反复思索着毛泽东得知四平失守后刚刚发来的电报:“望坚守公主岭,如公主岭不能守,则应坚守长春,以利谈判。即使公主岭能守一星期,长春能守三星期,即对大局有利。”
他望着身后逶迤行进的部队,暗自摇头。这些元气大伤、弹尽粮绝的战士们,还有多大的能力守住公主岭、长春?现在唯一的出路只能是北撤,撤到一个敌军打不着的地方养精蓄锐,以图再起。
夜是黑暗的,但漫天的星斗仍在闪烁不停。林彪带着这支疲惫的部队,乘着夜风,一路奔走。
第18节 风萧萧兮江水寒
四平仿佛是一个大舞台,有人下台,也有人登台。
5月18日晚,就在林彪带着民主联军暗含泪水、悄无声息地撤出四平的时候,国民党军中却有一位声名显赫的将领来到了四平。这就是素有“东方隆美尔”之称的新1军军长孙立人。
孙立人刚从伦敦回来,怀中揣着英国女王的授勋,余温尚存,便一路来到了四平前线。
在蒋介石手下的众多将领中,孙立人最为与众不同的一点是他并非出身黄埔,而是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有着过硬的洋文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