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书。而假期回四川的时候,舅舅也同意我的想法,他还带我去拜访了四川师范大学的杨天宏教授。杨教授是治近代史的名家,在我四年的大学生活中,他给了我很多教益,我因此保持了对近代史的兴趣,一直在跟踪这个领域的学术动态。
当时大家觉得国际经济专业是最热门的,我们班上就有好几个同学准备转到经济学院去,但最后只有一个女生坚持到成功。我觉得她是最值得佩服的,一个人只要认准了方向,不达目的就不能放手!不要让自己总生活在遗憾中!
确定了自己对本专业的认同,所谓“进入角色”的任务也就完成了。
(五)提高外语和写作水平
提高外语水平是大一学生的头等大事,这个时候专业课比较少,课外的活动也有限,完全应该多花时间来K英文书。而第二件要紧的事情,我认为是练笔。文科学生无论想做官还是做学问,都要靠笔杆子,你的文章就是你的第二张面孔。
当时除了写一些高考经验之类的文字换取稿费之外,我还写了不少比较有趣的东西。我在四川师大的同学很能干,他们在学校图书馆的赞助下办了一份叫《读书生活》的小报,我于是经常写一些书评给他们寄过去。有一次我看了《读书》上面曾昭奋先生的文章《清华园里可读书?》,很有感触,就写了一个比较北大和清华“风水”的文章,借此来说自己对大学精神的理解。结果师大的领导读到这个文章觉得有意思,就和我舅舅谈起来,舅舅一看才发现作者居然是我,当时就笑了。
到我大三的时候,《读书生活》寿终正寝。但是我和那些编辑的友谊却长久保持,他们现在已经成为成都新闻界或者高校中的生力军,在不少事情上都给我帮了大忙。
此外,昌平校区也有一份名为《世纪风》的杂志。北大学生有自办刊物的传统,我曾经翻检过20世纪80年代的一些学生刊物,真有恍如隔世望洋兴叹的感觉。而这个《世纪风》的编辑和作者中也有不少后来的“名人”,中文系的陈平原先生专门写了一篇关于昌平的文章登出来。我们这一届的主编是一个四川老乡,她经常找我要稿子,我的积极性也很高,到学年末的时候还被选做“十佳作者”。
不要小看这些小小的校刊,虽然印制粗糙,但所有的老师和同学都会读。你的水平怎样人家一眼就看出来了,你有一点点才气,人家也会表示欣赏。所以,在校刊上写文章更要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