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太喜欢你的专业,对于将来是否从事和专业相关的职业毫无头绪,你都会发现,当你选择一种专业、一种知识结构的时候,你实际上已经把自己的知识的雷达缩小了,在不知不觉中,你所关注的可能仅仅是社会上一小部分人关注、感兴趣的东西。
这样其实也没什么不好的。社会需要分工,人的术业也要有专攻。要不然大学里面还干嘛要分这么多专业呢?我也有些犹豫,干脆认认真真地读法律将来成为一名法律专家不就得了吗?
真的让我下了决心的是这样一件事情。那是一个周日的上午,我和往常一样起床后悠闲地拿过新的一期《南方周末》,然而整整半个小时,我都被一篇讲石油经济的文章卡住了,反反复复地读了几次,仍然不明白作者在里面谈的问题,我陷入了深深的沮丧之中。
我知道,在19世纪的英国,对“绅士”的定义里包括:拥有1000英镑以上的财产、热爱体育和政治、能够读懂《泰晤士日报》上的文章。而今天,我,一个北京大学的本科生,却无法读懂现代社会中一份主流报纸上的文章。你会觉得有些荒谬吗?可是不要笑,你可以去做个实验:去买最新的一期《经济观察报》、《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财经》之类的社会政治经济类的报纸杂志来看,如果其中所有的文章你都能看得懂——不是说每个字都认识,而是明白作者想讨论什么问题、作者的逻辑和论据是否完整,你能够了解并做出评价,那么应该说你在社会科学知识——特别是经济和金融方面的知识储备是不错的;但如果你仅能读懂百分之五十的文章,对另外百分之五十迷迷糊糊、似懂非懂,那说明你的知识背景有所欠缺;如果你根本就觉得这些文章面目可憎、难以卒读,那只能说明你的知识结构和现代的高度发达的经济和金融生活已经难以兼容了。
这么强调经济和金融这些知识在一个人的知识结构中的地位有什么必要呢?你可以反驳说陈景润可能连投资银行是干什么的都不知道,但是并不影响他成为一位成功的数学家。没错,我同意,你的知识结构里没有经济和金融的内容,并不就注定了你在你的专业上会失败。可是我们不要忘记,在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里——比如英国,他们甚至在高中就开设了经济和会计方面的课程,作为一个正在大学里建立自己知识结构的年轻人来说,为什么不尝试着让自己“接轨”呢?
读双学位的日子并不轻松,上课、读书、写论文、考试、经济、法律……真的太累,所以有一段时间我几乎就要放弃了。这个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