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集我们开会的时候就要大家出主意。前一届的学生会在全校发起了一个“文明修身工程”,口号叫做“治国平天下,先从修身起”,影响是比较大的,而新一届的学生会也要争取搞出一个什么“工程”来。
这个时候正是1999年底,所谓的“世纪末”,什么事情大家都喜欢冠上“世纪”这样的字眼。所以到我发言的时候,我就建议做一个系列讲座,主题叫“跨世纪的中国”,邀请各个领域的实力派学者来回顾20世纪中国的发展历程。我一说完主席眼睛一亮,马上就指着我说,好!太好了!任羽中你来负责这个事情!
想推是推不掉的,但我也很犯难。我只是北大一个普普通通的大二学生,我能请得动多少大学者呢?正好当时我在上王联老师的专业英语精读课,他有一个学生也是我们的师兄在《战略与管理》杂志社工作,所以这个杂志每期都送一份给王老师,于是我们都有机会先睹为快。印象最深刻的是温铁军先生关于“三农”问题的文章,还有张睿壮老师的文章。我就想,为什么不能找这个杂志社,争取与他们合作,由他们出面帮忙联系一些学者呢?
第二天我就拨通了杂志社的电话。实在也太巧了,接我电话的就是执行主编杨学军先生,他不仅是北大的校友,还是我们国际关系学院的“家属”。他听了我的想法之后马上答应下来,并且很快给了我一份名单,包括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的张文木博士,他来讲中国的国家安全战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刘力群先生,讲中国国土资源开发与利用;农业部研究中心的温铁军先生,讲“三农”问题的世纪回顾。他一一与这些学者联系之后,我再打电话确认具体的细节,这样就一路绿灯,非常顺利了。
系列讲座有了如此豪华的阵容,理所当然会成功。不过七八次讲座下来,要联系场地、写海报刷糨糊、迎来送往、办简报……把我搞得筋疲力尽。而一旦遇到“突发情况”——比如到时间了还没接到人,比如提问的时候突然有一个人站起来慷慨激昂说半个小时不知所云的话,这些都必须想办法应付。做过这些事情以后,我才真正明白了组织活动的辛苦,要想皆大欢喜,那你就要细心、细心、再细心,耐心、耐心、再耐心!
成功社团的关键词
A)归属感
要让成员们相信,我们这个社团与众不同,我们最优秀,更重要的我们有共同的令人振奋的目标。因为有了归属感,才可能有热情。
B)实干
光有热情也做不成事,社团更需要踏踏实实做工作的人,而不要滔滔不绝的策划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