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在外国得到一份好的工作,实在很难。我想,今天出国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国人,更多地应该着眼于如何在回国后更好更快的发展。
——这就是我为什么最后选择了留在国内而没有立刻出去留学的一个原因。继续在北大呆两三年,能够给我更充分的时间更多地了解中国——硕士生毕竟比本科生有着更成熟的形象和更高的社会认可度,更可能了解到社会中真实运作的一面,而了解中国、能够在中国做成事情,其实才是我们这代人和我们国际上的同龄人竞争的相对优势所在。
当一年后我在摩根士丹利投资银行部实习时,二十多个实习生中仅有两个来自大陆的高校,其余的都是哈佛、斯坦福、哥伦比亚等美国顶尖学校的亚裔学生,也有在大陆读完了高中而后去美国直接读大学的中国学生。说实话,刚一开始我就立刻能够感觉到自己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劣势,因此不免在交流中有些气短。然而,渐渐地我也发现,就我们在大学里所学到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言,我丝毫不落下风;而当具体在做项目的时候,大量的涉及到中国的情况,这个时候作为“中国专家”我的竞争优势就慢慢凸现出来了。
特别难忘的是所有的实习生和摩根亚洲区的主席AlasdairMorrison一起吃午饭的时候,Morrison居然问那些ABC(AmericanBornChinese)和在美国读书的中国学生:“你们为什么不在中国接受高等教育呢?你们为什么要到美国去读书呢?你们不知道这个世纪最大的机会是在中国吗?”谁也没有料到他会问这样一个毫不顾及大多数人面子的问题,一时气氛有些尴尬。于是有不少人发言说,在美国接受教育同时又有中国背景,可以最终成为中美两国之间交流的桥梁,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看得出Morrison对这种说法不置可否,只是继续强调他们应该更多地了解中国。他还说,如果年轻人只是希望过幸福舒适的生活,那么留在美国或者欧洲发展当然不错;但是想要有自己的事业,中国就是绝对不能忽视的地方。
想想Morrison的话中其实大有道理,长期以来出国发展的模式一直被强调为“桥梁模式”——引进国外的新的先进的,改变中国的旧的落后的。事实上对于“海归”的期望,人们更多也是在“引进”的部分投入了更多的关注;但是随着中国开放程度的深化和扩大,原来那道存在于中国和世界之间的鸿沟正随着英语的普及、通信和交通的便利而越来越狭窄,桥梁作用的淡化也自然表现得十分明显。另外,大量的“海归”派回国,一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