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评价我们的体会,再去追问其中的道理,会更符合self…education的精神。
去年的这个时候——2002年9月11日,我正在从东京回北京的飞机上,那次是去参加亚洲法律学生联合会的日本会议。而在过去的十二个月里,我在美国呆了四个星期参加TILIP、在维也纳呆了两个星期代表北大参加一个国际模拟仲裁比赛、在香港呆了十一个星期在摩根士丹利投资银行部实习,同时我也基本上修完了法学硕士学位所需的学分,准备提前毕业。并且,我还有幸成为了北大法学院2003级1班37名聪明可爱的本科生的班主任,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最让我满意的是,我的笔非常勤快,写出了大量的东西——从给《时尚》写稿到现在写这本小书。写作是一个逼着自己去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在痛苦中获得升华的过程。
而未来的十二个月,一切似乎都还在迷茫的大雾之中。我也许会继续读书深造,也许会开始工作;也许会留在中国,也许会去外面住得久一些;也许要做一名律师,也许要和朋友合伙开一个酒吧……一切都还在不确定之中。但我仍然充满了自信,因为我觉得,即便我走出了大学的围墙,我也仍然年轻,仍然在自我塑造的过程中,仍然在学习,仍然在追寻我的完美的“大学教育”。
(结语二):任羽中
五个关键词
“各位一定要立定一个可以终生追求的目标。21世纪的中国提供给各位北大毕业生的是无数的机会。在人的一生中,工作的位置、性质可以因时因地不同,但是,追求的人生目标则应该始终如一。处顺境时,不要忘记了自己人生的终极目标。处逆境时,更要把逆境作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考验,不要因为困难而放弃对自己的人生终极目标的追求。这样在这个充满机会,也是充满陷阱的时代里,一个人在忙忙碌碌中,才不会迷失方向,到各位年老时,也才会觉得不枉此生。”
这是林毅夫教授在2002年北大毕业典礼上讲的一段话,很巧,我们的这本小书,也正可以借用其中出现的一些概念来作为“关键词”:
中国机会是的,大家都知道,现在有好多大学毕业生连找一份糊口的工作都困难。但你也必须承认,今天的中国、未来的中国,正存在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有无数的人已经抓住这个机遇,成就了辉煌。而你也已经看到,摩根士丹利这样国际性的机构也在强调雇员的“中国背景”,那么你是否具备这种背景呢?你了解中国社会经济运行的规则吗?你懂得中国人的心态与习惯吗?你能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