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防范俄国屏障的伟大力量的强国,不应该与之合。”
1894年7月23,英国政府还照会日本政府:“此后中日两国开战时,中国之上海为英国利益之中心。故欲日本政府承认不在该港及其附近为战争的运动”。这是直接向日本暗示,未来的战争只要不影响到英国在长江流域的势力范围国不会进行干预。
此照会让鸿章大人地外交努力再告失败。他转而又去乞求沙俄。接受沙俄地调戏。
弱国外交在李大人身上诠释得淋漓尽致。
有人说甲午战争中地李鸿章是投降派实在是有点冤枉他。但说李鸿章没有错误。那也是高抬他了。而且从后世地眼光看。他地战略思路并不能完全算错。毕竟当时地清朝政府太腐朽了。想让李鸿章一人来力挽狂澜不现实。
但他不应该固执地寄希望于战争之外。寄希望于调停。他既然知道北洋军反正会输而西方列强不会允许日本独占中国他就应该两手都要硬:一手让手下地部队放心备战大打出手。
既可以打击日本人地嚣张气焰又对列强显示中国人地决心。同时还能堵住朝廷内外地悠悠之口自己没有那么多骂名。北洋军奋战之后地失败还能让国人清醒——不变革真地不行了。另一手则不停地斡旋在列强之间续发挥他地外交优势。
当然。另一个原因是他矛盾地表现:一方面他看不上自己地部队另一方面却高估了自己部队地战斗力。将李鸿章内心地想法通俗一点表达出来就
知道我的部队不行,但也不至于不行到如此地步吧?
八月一日中日宣战,九月十五日就丢掉了平壤,特别是十月二十六日几乎一夜之间就丢掉整个鸭绿江防线将战火引入中国本土,完全打乱了他的原有计划。
此时的李鸿章问女婿道:“你说那些燃煤我们要不要接收?”
“这事也很难办。他们造势的本事太大了,这么大的手笔。我们收吧,失了朝廷脸面,不收吧,我们又真的缺少优质燃煤。再说,这也是一大笔钱啊。”
“呵呵,你怎么开始婆婆妈妈的了。”李鸿章说道,“作为一方豪杰啊,爽快点,收下!让他们送到天津来,他们既然存有捡桃子的心,肯定不仅仅是造势,他们一定还有后着。大家将朝鲜这塘水搅的越浑越好。”
张佩纶问道:“难父亲是说他们也可能出兵?”
李鸿章说道:“一块巴掌大地方竟然养了七八千部队,他们怎么活?老夫是看不透那个小青年到底是疯狂还是目光远大。如果他预测到有今天,那他实在……是妖孽。据朝鲜的情报,在元山北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