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心经营。特别是在隋炀帝杨广为游幸江南的目的而劳民伤财的努力下终于使这条人工运河成为了中国的黄金水道。这次,在和忠叔商量后大家决定避开外海的风浪,而改走较为安全的京杭大运河。再从杭州转海船出海经海路到广东。不过听忠叔介绍由于黄河横溢,屡次决口,使运河漕运受害。朝廷于万历二十九年,开凿加河,由济宁至董沟,避开黄河之险,险运河旧道于微山湖东侧,再汇于黄河故道。对此措施孙露并不抱什么希望。封建王朝只知治标,不知治本。治理水患是一个系统而又漫长的工作。就是在21世纪这仍是让高层决策者们头疼的问题。
当然现在孙露还没到为这个问题烦恼时候。这两天孙露一直在考虑改进纺纱机的事。原来孙露发现到广东还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在船上又没什么事干。于是琢磨着将自己以前学过知识慢慢的回忆出来看看有什么能在船上研究的。想了半天,孙露发现大多数发明在船上研究都太危险了只有珍尼纺纱机还可以在船上研究研究。
于是孙露带着刘家兄弟向田三娘她们讨教起纺纱机来。原来这个时代的纺纱机还都是木制手摇式的纺纱机。当然也有水力带动水转大纺车。但不知为何并没有普遍使用。纺锤是水平转动的一次只能纺一根纱。孙露在听完田三娘她们的介绍后结合自己记忆中珍尼纺纱机的原理建议她们可否试试将几具并排的纺锤垂直同时转动,这样一来不是可以同时纺几根纱了吗。田三娘听了孙露的建议后觉得很新奇。还没有人想过将纺锤垂直转动的呢。不过纺锤能垂直转动吗?面对大家的疑问,孙露让刘家兄弟按田三娘的描述做了个简单的纺纱机。在纺纱机转动时,故意放倒它。只见纺锤由水平状态变为直立后,却依然转动不停。大家都兴奋的叫了起来。人就是这样往往因为习惯性思维而忽视本来就常见的现象。许多发明就是从打破习惯性思维开始的。在实验成功之后,大家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在大家的集思广益之下刘家兄弟几天前做出了第一台能同时转8个纺锤的实验机。但是试了几次发现纺出的纱不够牢固。于是田三娘她们又在一起和刘家兄弟讨论了几次。想找出方法来改进纺纱机。这两天孙露也在搜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