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是古代世界上最优秀,最强大,最文明,最开放地帝国。
贞观到开元的帝国,一直就是当时世界的警察以及执法者,它从不避讳任用外族能将,努力的通过文化的方式给周围民族洗脑,同化,而且做的相当地出色!
可惜的是,在节度使问题上,这个帝国太过自信了,以至于各重镇节度使失去了节制他们的力量,最终导致了帝国的崩溃。
唐朝之后,帝国的民族政策全面开起了倒车,不仅仅放弃对外族同化的努力,也同样地大量篡改了儒家经典,内圣外王,变成内王外圣,创下自董仲舒时代后,又一个篡改,颠覆,销毁儒家精髓文化的高潮,帝国从自失去了对草原民族的战胜欲望,自此之后,元,明,清继续着宋人的错误政策,节制军队,对外献媚,对内残酷,强汉盛唐地辉煌就此终结。
李云站在这高地,思索良久,草原问题,若不能在现在定下基调以及解决的基本原则,恐怕即使战胜了,征服了这个地区,几十百来年后,一切又将回到原点。
而这个问题,是汉唐帝国无数贤人能者,数十代人苦苦思索而没有最有效解决的,唐帝国曾经离彻底解决草原问题很近,很近。
文化入侵,物质诱惑,再辅以无敌的军队,彻底的打消有心人的贪欲,他们做的确实出色。
时光回转,千年之前的现在,大汉帝国是否有这个魄力,决心?
答案是未知的。
唐人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当时的社会风气所致,那个时代,他们强大,自信,开放,帝国的大臣坚信,自己的国家有实力阻止一切外族的不轨,他们同样的也对自己的文明有着强大的自信,他们认为,在文明面前,野蛮的草原人必然屈服,最后同化。
可是现在,大汉国并没有唐帝国那种环视天下,老子第一的王霸之气,甚至即使是单独面对匈奴,帝国国内也缺乏足够的自信,更别说要像唐帝国一样,对外族毫无歧视。
要解决这个问题,李云自知,第一就是要取得对匈奴战争的胜利,树立起民族的强大自信,再通过舆论的引导,逐渐的消除人们对外族人的担忧,以及对草原的恐惧。
接下来,将草原人部分迁到内地来,不管是通过利诱的办法也好,武装贩奴也好,总之,必须最大可能的减少草原的原住民,将这些人口打散,分开,分配到帝国的各个地区去,湘楚,桂阳。蜀地,总之离草原越远越好。
同时在草原上,李云认为,应该分两步走,一方面鼓励内地的帝国公民到草原上开办牧场,发掘矿场,另一方面,则要加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