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并在贺兰敏之御任皇帝后,才完全清楚父亲为何要这样做。
在儿子们接受了他的决定后,贺兰敏之才正式宣布退位,并进行政治改革。他是担心儿子们和不知道起初身世的李重俊争帝位,因此直到把儿子们都教育好了,至少表面上教育好了,才开始实施政治改革。皇权受到极大的限制后,贺兰敏之也相信儿子们不会再去渴望皇位了。
贺兰敏之将皇位让与已经确信是他自己的儿子李重俊后,并没离开朝堂,而是出任尚省的最高长官尚令,自李世民担任尚令后,此职位空缺了多年,没有人敢再次担任此职。贺兰敏之这个御任的皇帝,当这个职务当然没有什么够不够格,敢不敢的顾虑!
韦氏在李重俊即位为皇前,因病而亡,才不到十岁的李重俊并不知晓任何事,朝事依然由贺兰敏之所领的宰相集团处断,皇权可以说被彻底架空。贺兰敏之正是希望通过他和他后代人的努力,将政治改革进行到底。贺兰敏之深知,皇帝的英明可以让天下大兴,要是皇帝昏庸,或者前面英明后面昏庸,就如历史上的李隆基一样,那就是国家的灾难。
贺兰敏之在退位后,改组朝政,建立了初始的内阁制度,也即政事堂制度的扩大化,以尚令为政事堂首辅,主掌朝事,政事堂众宰相相辅,决断天下事。皇帝只是一个象征性的摆设,皇权受到极大的制约,君主立宪制的雏形慢慢出现。
自此以后,全国大大小小的奏章,甚至老百姓给皇帝提出的建议,全都交给政事堂的大臣处理,政事堂的大臣负责草拟处理意见,交由首辅尚令过目,再把意见呈报皇上批准,最后由六部校对下发,尚令隐隐成了类似后世一些国家“首相”样的人物。
当然政治制度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生彻底的变革,所有的一切都需要循序渐进,慢慢来的,贺兰敏之相信在他有生之年,可以让大唐的政治制度发生彻底的变革,君主依然存在,但会慢慢成为象征意义,政事堂首辅制会让政治制度朝着“民主”方面发展。
有了尚令主领的政事堂这个“内阁”的雏形,即使没有皇帝,国家机器也会顺利地运转下去,这是贺兰敏之给这个时代带来的一件礼物,可以说是让时代发生巨大变革的礼物,只要政策一直延续下去,这种制度只会随着时代的发展,朝着越来越好的方面发展。
有法律和其他制度的约束,权力再大的官员也不能为所欲为,古代人的整体素质在贺兰敏之眼里比后世现代人要高很多,阿谀奉迎之辈虽然有,但并不占大多数,在贺兰敏之当皇帝之时,即使他非常亲信的大臣,如狄仁杰、张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