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记在朝廷的档案上,最后朝廷按他们的真封食邑数量和永业田的亩数,直接给钱和粟。封臣管理封户、征收粮食等环节,全都取消了。原来封臣食邑真封的粮食三分之二归封臣,三分之一归朝廷,每户封户多者可以有六七丁,按每丁一年纳租二石,绢二丈,绵三两来算,如果一户平均五丁,一户就能收十石粟、两匹半绢和十五两的绵。就算最后交给朝廷三分之一,一户口也还能收六石多粟,六丈多绵和十匹绵。可现在,易风一刀切,不管丁多丁少,都直接以每户二十五文钱计算,而且也不再按爵给永业田,直接按每亩田给粟二斗。本来一亩田起码能收粟一石,虽然如果出租,按职分田的租率是亩田收六升,朝廷给的每亩二斗是职分田租率的三倍有余,可却不能拥有爵位永业田,只剩下了每亩收取二斗粟而已。
皇帝加的这两条,可以说让爵位的含金量大大降低,除了政治上的好处外,封爵已经得不到什么经济实惠了。
尚书左仆射、太傅杨素如今是楚国公,封邑五千户,真食长寿县两千五百户。按原来的制度,杨素在长寿县有真真切切的封邑,那里有两千五百户人农户,他们每年不向朝廷交税租庸,而是把这些租庸交给杨素的国官,然后杨素再把其中三分之一转交给朝廷,杨素对于自己的那两千五百户的封户是有一定的管理权的。
(有票的同学们,请投票支持,月票,推荐票通通全都要!)
第543章大封功臣
可是现在,新爵制如果实行,长寿县的那些百姓跟他半个铜板的关系也没有了。同时,他因是在本朝加封的爵位,因此可以保留爵位,如果最后一切爵位不变,等他死后,他的儿子继承爵位时,就得降一等,袭的不是楚国公,而是得改封为郡侯了,杨素两千五百户的真食邑,每年能得到的也只有六万两千五百文铜钱,只有六十二贯半。这点钱,对他来说真的是可心忽视不计了。最重要的上本来国公的永业田有四十顷,也就是四千亩,这些永业田赐下后就不会收回,四千亩地,就算一亩产一石,四千亩年产也有四千石了。哪怕租出去,也能年年收获大笔田租粮食。可是现在,这些永业田要收回,每亩每年直接给粮二斗,四千亩一年只能得到八百石的粟,而且还没有了田。到儿子袭爵降阶,给的粮食自然也就少了,不会如原先一样,不管爵位降不降,反正永业田拿到了就永远不会变了。
当然,对于杨素来说,损失食邑的收入和爵位永业田的收入还是其次,最大的影响有两个。一是原来世袭不变的楚国公爵位,以后每继承一代就降一等,如果子孙不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