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如果是在国境线外打仗,那可能需要三到五个民夫做后勤的支援,然后这些兵员民夫们的装备与粮草的消耗则需要更多的农民和工匠的支持。打仗如果能控制在一定的规模之内,打的好,确实是还有益处,开疆拓土,增加人口,收获钱财土地人口牲畜。可规模得不到控制,就很危险了。一旦某个环节链出了问题。就容易是牵动整个局势。比如军队长期在外,会使得国内空虚。再比如军队长期在外做战,会导致士兵很大伤亡。大量民夫去支持后勤转运粮草,甚至许多百姓去制造军械等,就会影响到田地耕耘,粮食收获,甚至是其它民生物资的制造,总之,总总影响极大。
易风玩闹着案上的镇纸。沉思着。他是皇帝,必须考虑到这些,想着整个全盘的局势。历史上的杨广,继位之初。前几年的执政其实是相当积极的,真是文成武德,赫赫威名。建立起了天朝系统,四方来朝。修运河、建长城。开商路,迁都城。灭吐谷浑、败林邑,降服突厥,可谓是相当的了得。可仅维持了不到七年,最后就全国沸反,烽烟四起了。为何,就是断链子了。
现在举朝上下都是李靖这样的将领,一个个热血沸腾,恨不得提剑立即荡平四方,把所有不肯臣服称臣的蕃邦全都给干趴下。臣下有这种积极的想法当然也是好的,只是这也有一个度。热情过度,就会让朝廷失去稳重和理智,走了极端就容易出问题。中国向来崇尚中庸,就是讲究一个不走极端。
举国上下都沉浸在如今大隋甲兵强盛,欲扫平四方的激昂中,易风这个皇帝却不得不给他们浇浇冷水,刹刹车了。
首先就是辽西之战,是时候得结束了。虽然大军才刚开始进入辽西,可易风却已经在考虑着如何结束这场战争,考虑如何与高句丽达成暂时的停战合约。不是易风担心打不过高句丽,而是在整个天下的棋盘上,高句丽毕竟只是一角,而且现在还算不上最重要的一角。如果没有达头的来犯,易风说不定还会再考虑一下,看局势再做决定,是收复了辽西为止,还是继续趁机推进到辽河东岸。可现在,易风不想过多在辽东纠缠了。先收拾了达头再说,其余的以后再谈。
朝廷现在根本还没有做好与高句丽的全面战场准备,眼下的当务之急,还是先稳固辽西,然后将突厥给分割、然后分封草原,把这一强大的势力给阉了。
“辽西局势明朗之后,立即将李靖带回京。”易风对监察院特务司统领刘鹰下达了密谕。
“万一李靖到时不遵旨?”刘鹰问,李靖是个有前科的人,而且还是枢密院副使,在如今的朝堂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