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了辽东,需要更多的移民去辽东。为了鼓励百姓们移民去辽东,朝廷更是开出了去辽东每男丁可分二百亩地,成亲的妇女也能分一百亩地的特别优惠条件。再加上官府提供路费,送他们去辽东,以及先期会有安家费等好处,最终赵家又决定既然是要闷关外辽东,那不如直辽东,辽西授田百亩,辽东却是翻倍的。
商议好后。赵家就向官府报了名,许多人家都拿不出赵家这样的气魄来,他们虽然家里也穷困,可最终却也只是让家中的庶子或者次子去报名闯辽东。很有少如赵家一样,把家里的那点点土地房屋财产一骨脑后都卖给官府回收,然后就带着祖宗牌位全家去闯辽东的。不过按照赵煊伯父的话说。当年他们兄弟俩在江东的时候,也不过是人家的佃农。后来到了淮南,才分到了二十亩自己的地。通过辛勤劳作,家族下一代有了十四个男丁,可继续呆在淮南,一家人也只会过着他们当年在江东时的穷日子,以后子侄们只能给地主们揽工扛活租佃田地耕作,根本没出头之日。既然如此,还不如去辽东闯闯。虽然一把年纪了,可两兄弟依然不愿意留下来,情愿一家老小一起北上。
故土难离,比不上新土的诱惑,生存总是艰辛的,但有一丝好的机会,总没有人愿意错过。
迁移的过程比赵家人想象的要轻松许多。一切有官府组织安排,他们寿春县的移民组成了一只队伍,共有一千余人,多数都是没成亲的年轻男丁,无牵无挂的,也有些如赵家这样拖家带口的。这一千多人,由官府组织,派出了几名书吏还有十余名衙役随行,又由官府出面组织了百多辆马车,带上了帐篷等物,有些家族也有自己的马车牛车加入。路上时,男丁们步行,还被编成几队,发给了一些长矛横刀,护卫队伍,女眷和孩子老人坐在拉行李的车上,一路上不疾不徐,每天按着预定的路线前行,他们无须带上太多的粮食之类的,沿着大道,每隔一段路程,路边上就会有一座补给站,大多是在驿站里,里面存放了许多的物资,是朝廷专门为这些移民们准备的,还有大夫医生,会帮他们检查身体,大家因此走的很轻松,甚至行路途中,除了组织男丁护卫队,官府的衙役们还会按令教给他们一些武艺,据说这也是朝廷的命令,说是以后到了辽东后,有些武艺能够更好的保护自己和保护移民,同时每天夜晚,随队的吏员们还会组织他们一起读书认字,教他们拼音,教他们一些简写的文字和计算方法,甚至还会教他们一些高句丽、契丹、突厥等简单的胡族语言。
赵煊很有认字的天份,他从前从末进过学,从未读过书,可就这一路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