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正错误,大王却终究不肯觉悟。假如太后立刻宫车晏驾,大王还能依靠谁呢?”
这番话情理交融,很能打动人心。梁孝王听着也哭了,向韩安国道歉道:“我立即交出他们。”随后命令公孙诡和羊胜自杀,把尸体交给汉朝使者田叔。
刘启本想严刑拷问羊胜和公孙诡,查出更多的造反事实,要两具尸体有什么用?他气得发昏,但碍于老妈的面子,不敢大肆发火,但梁王也开始害怕了,派遣自己的谋臣邹阳去长安想办法为自己缓解。
邹阳,齐国人,是个文学家,写得一手好文章、好辞赋,早年投靠过吴王刘濞,后来发现刘濞想造反,就写了一篇洋洋洒洒的文章,劝刘濞不要那么做,但是刘濞嗤之以鼻。邹阳怕将来受到连累,转而投靠梁孝王;没想到发现梁孝王也想造反,简直啼笑皆非。他想走,又舍不得梁王府中的优厚待遇,于是也拼命劝谏,却遭到羊胜、公孙诡的憎厌,梁王也因此恼怒,竟将他下狱,准备杀掉。他在狱中又写了一篇洋洋洒洒的《狱中上梁王书》,说自己以前的劝谏也是因为一片忠心,您不采纳就算了,何必要杀掉我。他的文辞极为优美,梁孝王是个文艺男,读得很陶醉,很感动,就把他放了,落实政策,恢复待遇。像邹阳这种人,擅长舞文弄墨,说服人显然会有一套,所以关键时候,梁孝王想到了他。
邹阳心里也没有底,他带着梁孝王给他的重金,首先回了一趟家乡,找到了自己的老乡王先生,向他讨教。齐国是当时的智力库,到处是能人。王先生当时八十多岁,以善出奇计而闻名,但是听了邹阳说的这件事,面露难色:“难啊!主子心中积蕴了私怨愤怒,想杀某个人,实在很难劝解。以太后之尊,骨肉之亲,都无计可施,何况我们这些小瘪三呢?当年秦始皇对太后心怀怨恨,群臣为此劝谏而死了十多个人,最后因为茅焦的话才感悟,这还不是因为茅焦的话有多大道理,而是因为没有办法,茅焦当年其实和死亡是擦肩而过,这么难的活,你都敢接,简直疯了。”
王先生举的茅焦那个例子,的确很典型。当年秦始皇因为自己的母亲和嫪毐私通,生了两个私生子,而且意欲发动政变,差点把自己害了,非常生气,杀了嫪毐和两个假弟弟之后,犹不解恨?